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弘扬中华先哲大智慧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鲁东大学翟江月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在中华哲学智慧领域深耕二十多年。近期,翟江月教授所著丛书——“中华传统智慧”系列(包括《兼济天下—孔子的儒家智慧》《与道逍遥—老庄的道家智慧》《戒定慧福—禅宗的佛家智慧》《不战而胜—孙子的兵家智慧》)四册英文版由欧洲知名社科文献出版社PROJEKT VERLAG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该丛书是山东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成果,继2020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推出后,英文版权成功输出到欧洲。该丛书旨在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哲学智慧精华。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先哲智慧,哺育着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宝藏,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教益,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先哲乐观坦荡,终身学习的智慧。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自己就是个坦荡君子,什么都跟弟子们说,心中没有秘密,而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勤奋乐观,不把生老病死放在心上,在他心里最重要的是学习,因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尽管按现在标准他上学有点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却非常用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他的成功经验是“学而不厌”。

学习先哲孝亲尊师,一心向善的智慧。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儒家推重“仁”已是共识,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与悌,是一对“孪生兄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段耳熟能详的话被引入了家喻户晓的《弟子规》。孝道,通常被认为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规范,实际上,佛家也十分标举孝道。佛家修行的五个科目之一的“三福”,一开头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为首善,以此为根本,众善奉行。

儒家的仁者爱人是善,道家的“救人”“救物”也是善。圣人善于挽救人,从不遗弃任何人;善于利用物,从不废弃任何物,这就叫“袭明”。“袭明”是大智慧。行善要发自内心,发自内心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相反,只做表面文章,就是恶。孔子还强调要“乐道人之善”,这样就能养成善良的社会风气。

学习先哲言行相顾,修慝辨惑的智慧。“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说话是很谨慎的,做不到的事情,就不会先说出来。说出来的承诺,如果不能兑现,就会让自己蒙受耻辱。不要说大话,因为“言之不怍”,“为之也难”,君子要言行相当。老子也有同样的论调——“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不要轻易许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之,话要少,不轻易承诺,就不会动不动食言。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的“大辩若讷”,都是先哲做人的经验之谈。佛家的“十恶业”中,六恶是杀、盗、淫、贪、嗔、痴,剩下四恶——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全是口业。守住口,是重要的修行。

孔子有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原则 ——“勿攻人之恶”,即不要说别人的坏话。祸从口出,恶言恶语很容易激怒别人,招灾引祸。愤怒的时候,要学会克制,管理情绪很重要。弟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修正内心邪念?怎样辨清迷惑?他说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两句应该都是指身边跟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爱之欲其生”,本是我们与所爱的人之间的常态,可是如果偶尔被激怒了,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就难免“恶之欲其死”,造了意业。孔子显然意识到人性的这一弱点——不能把控情绪。所以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情绪,尤其在愤怒的时候,要学会闭嘴,不能出口伤人。

学习先哲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的智慧。孔子表扬品学兼优的弟子颜回甘于过清贫生活,而且不抱怨、不堕落,清贫而快乐着,这是常人莫及的品质。孔子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眼里,追求享受,不是志士仁人的作为。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人人都知道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但世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却是无极限的。老子大概是最早提出“知足常乐”的,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圣人被褐而怀玉”。佛家有持金钱戒之说。

学习先哲持之以恒,慎终如始的智慧。“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强调做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孔子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都是洒满汗水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没有恒心的人,最终一事无成。没有恒心的人,当然也不值得委以重任。

慎终如始才能成功。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大事要从小处做起。天下难事,都起于易处;天下大事,都起于小处。人们做事,常常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学习先哲以和为贵,谦虚谨慎的智慧。“天人合一”是儒释道都追求的目标,这是天和人之间的“和合”。儒家推重“和”,老子倡导和光同尘,佛家也有“六和”之说。圣人都很“谦和”。尽管后世一直尊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却从不以“圣人”自居,相反,他说,“我怎敢自称是圣人、仁人呢?我只不过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而已。”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自己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孔子能反省自己的不足,老子的谦虚表现在从来不争先,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争先,善处下,像水一样活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学习先哲严于律己,以礼待人的智慧。孔子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微子》中记载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属,不让大臣们抱怨不受重用。旧友老臣没有重大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孔子一生,时时处处以周公为楷模,周公不求全责备的做人标准,无疑直接影响了孔子。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有礼,“克己复礼”。佛家的平等心和恭敬心,究其实,也是“礼”。“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六祖要求佛门弟子普敬世人,否则修行就没有功德,功夫等于白费。

学习先哲戒骄戒躁,自知自爱的智慧。孔子说即便才比周公,如果骄傲自满,也就不足挂齿了。老子说“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还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命不凡的意思。自以为是,是不明智的。自我夸耀,即便有功,也会令人觉得大打折扣。所以,即便真的有功,也要谦虚内敛。克服贡高我慢,是佛家重要的修行。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子早就说过类似的话: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那是最好;不懂装懂,就是大毛病。圣人之所以没有毛病,是因为知道不懂装懂是毛病,所以就没毛病。

学习先哲自净其意,修齐治平的智慧。老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要像水那样谦卑恭敬,甘居下位,像水那样澄澈清明。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他人所厌恶的洼地,处下让人,包容万物,因此最接近于道。六祖说“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没有邪见没有杂念,守住一颗清净心。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守静的关键,是克服内心的贪欲。人们普遍认为修齐治平,是儒家高扬的积极入世的旗帜。《老子》第五十四章中说:“善建者不拔……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跟儒家的“修齐治平”,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道不远人”,儒释道智慧都归根于发自心底的善良。向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镶嵌进中华民族的魂魄和精神。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是“我欲仁,仁斯至”。“人之初,性本善”,善良自在人心。佛家也认为,智慧,需向自心求。儒释道智慧的精髓,就是重回内心与生俱来、本自存在的善良。

翟江月教授的这套丛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智慧的核心内涵,文字顺畅,见解深刻,论述透彻,逻辑性强,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大多数学者侧重传统文化某单一领域的研究不同,该丛书系统性地向海外读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智慧,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重大贡献。本丛书英语版在欧洲的成功推出,能增进海外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星火燎原,让先哲智慧的星光驱散内心的迷雾,照亮心灵的旅程,让中华先哲的伟大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作者:王晓燕,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