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探索“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空间体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4次专题研讨会综述

2022年4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召开2022年第4次(总第8次)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空间体制”。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李淑英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介绍了该专题研究的主旨:空间作为国家政治结构和国家权力的物态载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空间维度来关注国家治理重构很有必要;具体研究内容聚焦在:基于空间的政治、行政权力再配置探究;基于空间的治理政策和机制探究;各个空间(包括网络空间)的连接传导探究,等等;探索和研究空间体制的过程也是为解决中国诸多治理问题增加实践智慧和实践方案的过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杨雪冬报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空间路径》。他认为,从国家治理实践出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时间进程,也是一场空间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展开,从根本上取决于对不断衍生变化的各类空间的有效治理,构建出良好秩序。从理论研究出发,现有对空间的研究中,规划学领域未关注制度对物质空间的影响,政治学领域则多认为空间是先天的存在。在政治学面临转型的当下,将空间作为变量引入政治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要从空间维度来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生和展开,分析空间变革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挑战,讨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遵循的空间治理规律。他的研究沿着现代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展开,讨论了空间与国家治理的基本关系,分析了现代国家产生后,空间的领土化和空间的多样化,以及空间变化对以国家为中心治理体系的挑战。他认为,现在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各国的治理体系都遇到了治理体系超载问题,因此更需要增强空间意识,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坚报告《国土空间治理与央地协同:基于“区域—要素”统筹的视角》。他提出,明晰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央地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深水区。为此,需要引入“区域—要素”的分析框架,立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剖析国土空间治理领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互动的基本逻辑与纵向体系建构的核心问题;“区域-要素”统筹是理顺央地事权关系、搭建“条块协同”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关键;进而,他在“区域-要素”统筹的理论框架下提出旨在“区域功能有序”的央地协同机制和“要素有效管控”的央地事权分工方案,并指出未来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的关键点应聚焦于:(1)权责对等,形成各级政府权责对等的制度化分权模式;(2)底线思维,加强中央政府对安全风险与空间结构的底线管控与局部聚焦;(3)协同共治,以自然资源管理为支撑的区域统筹治理将成为完善央地关系的重要阵地。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教授李俊清报告《空间结构视阈下民族地区治理的“在场”与“脱域”》。 他认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空间如何结合是重要的治理问题,不同的治理空间因有差异化的治理方式,对不同“治理空间”特性的准确认知是实现差别化有效治理的前提。他的研究从空间维度阐释了针对当代民族地区治理的空间治理体系,分析了民族地区治理的问题与挑战,并从“在场”与“脱域”出发,提出空间视阈下民族地区治理的要素接洽与整合方式。具体而言,在空间结构视阈下,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治理既需要依据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化“在场”性治理,又要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等价值遵循下进行“脱域”性治理。因此,需要依据不同维度梳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边疆等领域中的“在场”“脱域”性治理要素,调适“在场”的特殊性与“脱域”的共同性之间的张力,形成共同性主导下的治理诸要素接洽,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报告《孪生空间,平行治理:网络空间塑造中国城市治理新议程》。她提出了“孪生空间,平行治理”命题,即网络空间并非虚拟,而已成为具有空间属性的新型空间及与物理空间相孪生的新治理场域,需纳入空间治理体系的讨论之中。从此出发,她在城市场景中探讨了网络空间属性的变化,指出网络空间重新界定了地点与地理位置、距离与尺度、区域与区域分异等传统空间概念,在网络空间中,场所成为新的空间基本单位,议题成为空间边界的划分标准,流量则决定空间等级体系中的位置。网络空间同时被信息传播逻辑与权力生产逻辑两大逻辑所塑造,形成了特有的流动性、集聚性、异质性与权力结构。这带来了城市治理的系列议程:空间建设、空间区划、空间竞争、空间互动与空间正义,挑战着基于物理空间设定的治理模式与体系。网络空间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载体,也提供了解决既定治理问题的技术。把网络空间纳入空间治理的讨论中,将改变对空间属性的认知,对未来国家空间治理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柴宝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商学院教授赵晶等进行评议,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启示性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雨睿)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