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在善用“大思政课”中写好“大”字文章

——写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三周年之际

思政实践

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周年。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办好思政课必须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必须要在“大”上做文章,深入理解和把握“大思政课”之“大”的思想内涵和本质意蕴,这对于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蕴含多样思政元素体现教育教学内容之“大”。立足于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大思政课”必须牢牢把握“跟时代结合起来”的实践要求,不断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束缚,找准思政知识与各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和交集区,充分挖掘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合理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破除因学科壁垒造成的对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遮蔽,发挥出课程思政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和育人效果。此外,“大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面向古今中外,将国内与国际相互统一、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将当前与未来有效衔接,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等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国内外的横纵比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要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作为“大思政课”的滋养力量和源头活水,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突出优势,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文化中所蕴藏的深厚价值滋养和无上精神力量;要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学史明德、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挖掘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作为教学的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如党领导人民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现实案例和教育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不断实现“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协同多方育人力量彰显教育教学队伍之“大”。“大思政课”育人成效是不同教育主体的作用的非线性叠加方式的综合呈现,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同向同行与有效协同,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整合和价值聚合具有重要价值作用。新时代“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特性,进而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在学校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包括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以及院校各级党政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工。在家庭层面上,父母作为子女最好的老师,其言谈举止对于子女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存在“大思政课”的潜在教育主体,他们可能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正式社会组织成员、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各界优秀成功人士,抑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大众,他们都在特定环境和场域下发挥着教育人、引领人和塑造人的特殊功能,形成了“大思政课”育人的巨大合力和协同效应。“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极大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属育人主体身份的固化标签,它充分激活了各种空间场域中潜在的和隐性的教育主体力量,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种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的协同育人队伍,通过推动各工作主体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能够实现不同主体力量的功能发挥和优势互补,从而铸就“大思政课”育人工程的生动局面。

整合多种活动载体呈现教育教学方式之“大”。“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产物,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与载体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固有弊端。在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新时代办好“大思政课”既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又要将教学理念转移到融合知、情、意、行多要素的大教学观上来,以有效改变思政课过分倚重教材、书本、文件、材料等教育资源的现状,打破课堂教学固有边界,实现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充分扩大和学习场域的有效拓展。“大思政课”既要立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基础上,将教学形式贯穿于日常生活、学术交流、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涵盖大中小一体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又要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开展微课、慕课、云课堂、VR情景课堂以及全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途径,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和深入融合,不断满足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育人质量上,“大思政课”将进一步突破思政课程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理论宣传等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的局限,针对学生对现实关注以及个人成长的思想困惑,在深入开展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的现实条件下,转向运用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自我教育、比较鉴别、咨询辅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活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鲜活性,有效提升“大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多重保障机制凸显教育教学格局之“大”。“大思政课”作为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工程,需要各部门人员以及全部教育工作者共同服务于这个核心任务,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能够为开好“大思政课”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强党对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出发,始终坚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强化政策供给,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方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推进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在经费支持、办公条件、职称晋升以及奖励评优等方面的有力保障,真正将党委统领全局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其次要优化“大思政课”资源供给机制。“大思政课”在教学时空场域中突破了思政课程的固有局限,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延伸与拓展,有效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一切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各类优势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要素教学内容的最大集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有机统一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激发全过程、各领域思政要素的育人活力,形成相互配合、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最后要完善“大思政课”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思政课健康运转的有力条件,要积极推进思政课评价机制改革,立足教学过程、行为反馈、组织管理、社会实践等多维评价指标,努力打造社会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统一以及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等多维评价方式,从而客观真实有效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当前,我们党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环境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运转的闳放时代背景,指引“大思政课”以更高更开阔更宏大的视野实现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助力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而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少帅)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