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我的思政课】建构立德树人的思政教学团队

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其主要的作用是对学科德育思想进行有效践行。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需要不断发挥教学团队等相关教学组织对于有效开展思政课程的建设,不断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强化教师思政课程能力。

强化与思政课程相向的主要教学集体,对于专业课的主要思政元素进一步发掘,同时,这种方式需要不断依靠团队协作的方式,强化团队分工。课程思政主要采用的研究落脚点集中在“思政”之上,这实际就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自身的主要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于这类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强化思政理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强化专业课程不断实现“隐性思政”教育效果,不断对课程自身存在的思维逻辑进行有效强化,这就需要团队采用群策群力的方式以及措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在形式上呈相互协同的效果,但二者之间无法相互取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的功能作用中,采用专业课程的方式,其中蕴含着较大的科学精神,使得学生在不断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主要技能的培养他方面不断接受这种科学精神的有效渲染和熏陶,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影响了学生的主要思想、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教师需要借助团队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进行反复推敲以及论证,并借助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有效辩难以及启发,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面对学生时,讲授相关知识具备强烈的授课底气和自信。

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进而有效实现育人责任的意识,不断将这种意识有效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以及影响。对于教学团队,应采用具备了一定的扁平化发展的组织形态,其主要特点呈现出的是拥有较高的交流以及管理机制,同时还具备了去行政化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实现平等以及在工作中实现志趣相投的工作氛围,进而不断探索育人质量的有效提升道路,激发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的具体策略

团队的组成上需要不断满足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而言,主要是以增强育人能力为主。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的相关带头人的选择,主要人选的标准需要具备下列素质。一是对于事业具备强烈的工作热情,热爱相关教学工作,拥有足够的时间,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发展中,执着追求育人质量的有效提升。二是带头人的思想政治作风过硬,具备坚定的马克思思想以及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信念,符合“四有”好老师标准。对于团队的规模建设而言,通常以10人左右最为合理。对于团队的构成,主要以学科背景交叉、相关知识互补以及年龄等结构成为一定梯度为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协作意愿进行重点观察。

高校可以采用跨系、院、校等方式进行组建,甚至可以通过邀请具备一定基础,且符合团队建设要求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对于这种组建方式而言,一是能够有效拉近距离,二是对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能够符合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高校应采用平等以及协作的方式,进而形成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的团队模式,将这种模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此外,还需要强化其团队精神的有效构建,主要原因是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主要灵魂,有着强烈的团队精神,才能有效凝聚人心,使团队不至于松散。

需要选择具备可靠的政治素养,三观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组建团队。专业的知识并非独立于人类社会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状态,价值观的有效塑造在这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主要的知识技能需要同人的主要价值体系相关和紧密联系。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对温暖有所感知,才能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温暖有效传递以及不断扩大。对于课程思政的团队而言,其有相关的责任是使得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这种集体的氛围以及存在的温度和善意,进而使这种温暖不断向立德树人的事业中有效扩散开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主要的教学目标。(作者:马张霞 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