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新发展阶段我国向海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举措。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铁山港考察时,首次提出“打造好向海经济”的命题,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向海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向海经济发展也步入了转型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向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同时,协调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我国在推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发展阶段向海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构成之一。2019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点明了未来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党的十八大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其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由此,在推动向海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内陆与沿海地区协调发展,对腹地、沿海、海洋的陆海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促进陆海要素与产业双向流动配置,推进全方位纵深开放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新发展阶段向海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当前向海经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工业比例较高。主要体现在沿海各地仍是传统产业多、初级产业多、低端产业多、资源消耗型产业多,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偏短,关联度不高,精深加工比例偏低,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匮乏。当前我国沿海各省市普遍存在科技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等问题。总体来说,人才队伍数量不算少,但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明显不足,人才结构以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基础性学科为主,应用型技术开发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生态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海洋渔业发展面临严重威胁;二是形势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对滨海旅游资源造成破坏,严重降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四是融合发展缺乏实质性突破,统筹协调力度亟需加大。近年来,沿海各省市之间竞争多、合作少,竞争性超过互补性,特别是在产业协作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明显,发展特色缺乏。

新发展阶段向海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优化向海经济空间体系

依托向海通道建立向海产业集聚区、特色优势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向海经济高地,构建陆海联动、统筹协调、开放开发、绿色发展的向海通道经济带,形成沿海和腹地功能不同、分工合作、联通联动、特色鲜明的向海经济区域网络空间。首先,以沿海城市为基础,整合向海经济空间最前沿。针对沿海城市进行统一引导和规划,做到城市和城市之间互动配合、区域与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将“共有优势”做大做强,形成向海经济先导和龙头;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城市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铁路、高速公路网,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以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城市发展反哺产业发展,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陆域经济腹地,发挥海洋产业规模效应,增强海洋产业辐射带动力,培育壮大我国向海经济协调发展最前沿。其次,以腹地城市为轴,优化向海经济空间大后方。一方面,强化海洋经济对陆域多片区辐射,夯实向海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腹地;另一方面,延伸向海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以内陆城市为节点,加速陆域经济“下海”,不断推进陆海经济协调发展。

优化向海经济产业体系

统筹规划沿海和腹地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海洋、临港新兴产业和通道、腹地特色优势产业。以大型集团企业为龙头,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一批港口依赖性强、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关联度高的临海产业群。同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群。进一步地,在推进临海生产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要积极丰富产业类型,努力推动海洋文化创意、海洋旅游、港口物流仓储等海洋服务性产业集群,促进海洋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要积极培育发展能够有效延长临海产业集群价值链和增强产业前后向关联度的创新产业类型,促进滨海产业向陆域延伸,积极创新临海产业重组模式,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产业发展结构和产业集群模式。最后,努力形成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产业价值链国际、国内双向延伸,产业重组、重构动态演进的临海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我国临海产业集群高质高效发展、陆海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

构建向海经济合作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向海经济国内国际合作机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周边邻国的国际交流合作,强化沿海省际、市际交流合作。一方面,对内促进生产要素陆海自由流动。为推进向海经济协调发展,要在合理范围内加大对于陆海尤其是海洋资源、空间的开发。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金、资源、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产业结构重构与产业边际生产率调整,实现向海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多向拓展合作交流,推进高水平要素融聚。其一,多措并举,立体化、高水平打造我国陆海关键节点空间布局,构建要素流动枢纽,推进要素自由流动;其二,主动对接,强化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助力我国向海经济协调发展;其三,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RCEP签署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开放,高水平推进向海要素集聚。

完善向海经济要素保障体系

深化海洋、土地、金融、财税、科技、人才制度创新,保障向海经济要素的有效供给。作为典型稀缺资源,土地资源对于向海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既是促进生产的空间载体,又同时因自身稀缺性而对向海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因此,要加强陆海土地资源的整合协调,并不断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沿海、沿江、沿口岸重点城市(城镇),陆海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土地资源。同时,重视技术发展和人才培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换为生产力的市场机制,积极推进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依靠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极化效应实现特定地区向海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同时,依靠人才的扩散辐射效应,全面推进劳动力资源在多区域的共享与共用,充分发挥学习效应、模仿效应和激励效应,最终实现向海经济协调发展。

【执笔: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许露元;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BJY004)、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师范[2019]52 号)阶段性成果】

责编:罗 婷/ 美编:石 玉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