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在外语课程思政中实现 “育才”与“育人”相统一

思政实践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近期教育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两者虽为不同的概念,但又相互联系。思政课程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内容是“显性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教学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学科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其内容是“隐性的”,是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外语课程思政以语言学习为桥梁,通过指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深入挖掘时代精神及优秀文化之精髓,培养其对多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继而以语言为传播工具,鼓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脉,促进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植根课堂实践,落实育人目标

天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实用英语教程-天津版》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教师团队也在积极探索课程内容与思政相结合的模式,尝试从语言和交际两方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并将语言技能与思政内容整合。

课程目标设计多维度互动协同。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其中包含着文化点,而语篇则传递思想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听力和阅读的讲授,对教学对象进行词汇、语法、知识内容的输入;而通过口语表达、写作和翻译的教学环节,强化输出内容的质量。因此在课堂目标的设计中,教师提炼出以词汇、语法等内容为基础的语言知识目标;以口语表达、写作、翻译能力为基础的交际能力目标;并从文化传承及精神品格两方面提炼出思政目标。以《实用英语教程-天津版》中的“Concept of Time and Punctuality”(时间观念与准时)单元为例,在设计“Punctuality Pays”的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把语篇中的新单词、词汇表达、语法设为语言知识目标,并提炼出“守时观念”的思政目标。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是一致的。

课堂授课体验式全程育人。教师要坚持以教学对象为中心,产出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在外语课程中的体验感和学习效果。这里以《实用英语教程-天津版》中的“Holiday Celebrations”(节日庆祝)单元为例,第一部分是介绍各国庆祝圣诞节的方式,第二部分介绍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这个单元是非常好的外语课程思政素材,通过对比学习,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第一阶段为求知导入,动力激发阶段。教师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场景,让学生谈谈中西方的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学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尝试表达,由于该话题设置高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此时教师提供课文内容的概述,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阶段为话语表达,能力促成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期待,指导学生从课文材料中寻找有用的词汇、句式表达,将这些内容作为执行任务进行吸收学习,并通过完成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收获。第三阶段为实践巩固,文化传播阶段。学习小组以“中华传统节日介绍”为主题进行讨论,并将优化产出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选取示范进行评价,如本课中的“妈祖”是无私、慈爱、英勇的精神象征,是中华传统道德之中“仁”与“义”的体现。此过程实现了巩固阶段的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中华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核心概念进行阐发,使得外语课程思政提升到新的高度。

发挥“主力军”的教育引领,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外语课程思政要注重内容设计融合性、目标的隐藏性和教学过程的自然性。外语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教育强加于外语课程,也不是另起炉灶的一套教学内容,而是寻求在外语课程各环节中的自然融入,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基于外语课程思政的“隐性”特点,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巧妙地将思政目标融于语言知识目标和交际能力目标之中,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提升交际能力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自然呈现,使其自然渗透,而不现其形。学生在“不设心里防线”的前提下,乐于接纳外语课程中所传递的思政教育内容,这种自然而然的育人效果,也是外语课程思政未来发展的目标。

抓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对于外语教师,首先要增强对外语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只有内心的认同,才能助力意识的提升。与此同时,外语教师还要增强课程思政的能力,即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判断能力,先于教育对象进行语言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取向的鉴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外来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与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学习吸收,建立文化自信。其次,外语教师也要深刻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学生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知识,了解其成因及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增强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沟通的有效性,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后,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聚焦学生关切,从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到内心思想、价值情感等各个方面给予关切,满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需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好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外语教师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时代的发展赋予外语教师更多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要做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在外语学科建设中,我们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传授语言技能、传播文化的同时,努力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这才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作者:沈娟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南开分院)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