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瞄准创新方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灵璧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结合轴承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和本县科技创新现状,瞄准“小轴承”发展“大产业”,以“小切口”打开智能装备制造“大市场”,以机器小零件实现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安徽省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灵璧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选准发力点激发新动能,以“小轴承”转动实体经济“大产业”。2017年以前,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灵璧地下无矿产、地上无资源、工业无基础,如何脱贫摘帽、如何壮大产业,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难题。立足百万人口大县的特点,灵璧县曾探索以轻纺服装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路径,因轻工业带动作用不足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立足传统农业大县特点,灵璧县曾探索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首位产业培育,但因缺少地域特色也未能如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灵璧抓住苏浙沪产业转移、入选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机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前景,用好长三角地区大量的轴承企业处于产能升级调整的窗口期,切实将打造新型轴承产业集聚基地作为工业强县的战略选择,提出“打造新时代百亿级轴承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为构建新时代县域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强县新路径。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持轴承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灵璧大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轴承产业集聚。一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对接,创新担保方式,设立轴承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支持轴承企业融资贷款及担保业务风险防控,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二是培养产业人才,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人才及项目合作渠道,摸排灵璧籍在外从事轴承工作人员,建立轴承产业工人信息库,利用大数据点对点进行宣传招聘;同时在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开设5个轴承专业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对接通道。与洛阳轴承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共建省级以上资质的轴承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推动轴承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灵璧轴承产业按照集约、集群、集聚的发展理念,走规模、规范、集群发展的路子,建立专业园区,通过政策吸引轴承企业向园区集聚,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形成集约化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以轴承钢、轴承套圈、保持架、热处理、轴承组装等专业化分工明确、配套能力强的完整产业链条,遵循“先厂房、后供地”的思路,提前预留1000亩轴承产业发展用地,大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壮链的关键上下游轴承企业入驻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轴承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轴承产业集群。

加强政策措施保障,着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提升县(市)创新能力的进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要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努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灵璧加快启动轴承研发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灵璧县轴承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扶持轴承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暂行)》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快轴承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灵璧探索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选准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总量一般都较小,发展过程中起步较为艰难,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这些产业逐渐显现出层次低、创新弱、品牌少的低端化锁定倾向。县域经济要发展,在主攻方向上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与模式,而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包括资源、人才、资本、区位等各方面的优势,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实现同频共振。选准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对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选择上,一方面应根据已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将产业链尽可能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等领域延伸,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善于利用“大气候”。

注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表现为“一县一业”的特色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后,东部发达地区的许多县(市)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模式。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从构建区域性“板块经济”着手培育产业集群,依托主导产业聚集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不断衍生新的产业集群,进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锚定产业集群需求的县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企业集聚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共性需求,县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资源共享最多的原则,针对企业的共性需求,集中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网络,增强公共投入的规模经济效应。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使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原始创新服务,为产业集群持续注入创新因子。

健全县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产业集群给企业提供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一些地方虽然过去通过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引进了一些企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弱化,过去单纯靠政府营造投资环境的可持续性已很难维系。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县级政府改变传统思维,通过政策调节来创造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符合产业集群演进规律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强化资金保障,强化要素支撑,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蔡圣楠/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