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奋楫争先 善作善成 ——专家学者建言国企新作为新担当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国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银温泉 李红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亦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独特优势,也是经过改革实践所检验和证实的国企独特发展优势。

党建入章,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从公司基本纲领上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职责明晰化、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治理、文化建设、廉洁从业相结合,要推动构建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以及“两张皮”问题化解的有效解决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也进行了不同层级和类别的探索创新工作,切实落实党组织对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具有参与决策的职责,将党委会及其前置讨论程序以不同路径嵌入了现代企业制度中。

党建引领,弘扬新时代国有企业家精神。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原则,落实董事会、经理层选人用人权责的同时,践行企业家精神,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和制度,培育具有新时代国有企业家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国有企业家队伍。要完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的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和股权转让方式,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国有创业投资生态环境。

党建强根,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企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国企在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有形覆盖基础上实现有效覆盖,在健全企业治理机制中各治理主体作用显著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创新创业,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企业关键环节、关键业务、重大决策、改革重点领域等,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严格日常管理,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把党的组织建设、党内问责、风险防控、监督执纪协同到规划、投资、产权、财务、考核分配、选人用人等重点事项监督中,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建设。

党建扶商,聚心聚力国企民企融合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政策引领和环境营造,一方面以党建引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规范和促进新型政商关系建立,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以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党组织管理形式等为重要路径,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生命力和党员积极性,建立市场化改革更深、生产要素配置更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促进国企民企融合发展。通过落实中央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建立放开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引导民营经济积极投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拓展发展投资空间,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推进企业党员与企业人才的相互转化,为企业党员、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搭建平台。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树立起更高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担当,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党建协同,建设世界一流国企任务艰巨。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改革方向,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时间紧,任务重,有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要做:一要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司经营互补互促,深度融合。国有企业改革以融合思维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设之中,特别是在涉及战略方向等重大事项决策中充分体现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能范围、工作方式和协同机制。二要积极探索总结国有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创新路径、机制和政策,重点解决如何在国企治理体系建设中,把政策整体要求和企业关键环节关键事项有机结合,使得各治理主体功能履行到位、治理取得实效。三要紧密结合中央企业改革实践创新,强化党建实践与探索,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发挥改革首创精神,持续推进党建工作理论创新、调查研究,形成对各细分产业领域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案和实践创新模式。

(作者银温泉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红娟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推动国企数字化转型 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李政

当前,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启新篇章,进入快车道,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国有企业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加快务实推进。

大力布局新基建,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石。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是要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突破,构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新基建主力军优势,积极布局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投资,加快赋能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引领核心数字技术攻关,打造安全可控的数字技术体系。数字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国有企业要通过联合攻关、产业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等关键短板。

要加快数字产业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有企业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结合实际,合理布局数字产业,打造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

一是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IT架构模式,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提升核心架构自主研发水平,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要求,为开放架构提供支撑,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

二是完善系统性数据管理体系,为数字化转型降低制度成本。成立统一的大数据使用、管理与监督机构,建立健全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加快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明确数据治理归口,加强数据标准化、元数据与主数据管理工作。在数据行业使用标准方面,研究出台数字医疗健康、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的数字产业融合标准规范,全方位打通行业数据进入与应用壁垒。加快建立数字化转型闭环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管理工作与质量管理、信息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等体系的融合应用。

三是健全数据产权法规,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研究出台针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条例,确保各行各业的数据隐私安全。出台数据收集、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条例和监督办法,以立法形式确保国家信息、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安全。在涉及国家安全数据或者一些商业性敏感数据的情况下,要在不违反系统规则的条件下,对真实信息进行数据脱敏,对真实数据进行改造并提供测试使用。建立并完善大数据审批制度,确保数据分层分级格差使用。对数据安全立法和数据分层分级格差使用“硬约束”,建立健全高效安全、规范有序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

四是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减轻数字化转型后顾之忧。随着数字化红利不断释放,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网络攻击等风险隐患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对国家、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突出。要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设态势感知平台、利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加强平台、系统、数据等安全管理,提升数据信息的本质安全水平。建设漏洞库、病毒库、威胁信息库等网络安全基础资源库,强化安全检测评估,开展攻防演练。

五是培育数字化人才梯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以数字化需求为重点,以丰富的数字化实践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数字化人才的奋斗激情和创造活力,引进培养支撑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加强数字技能职业培训。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探索数字化技能培训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推动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制定政策,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广度,与企业联动发挥带动作用,实现数字化人才供给端结构性变革。

(作者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企要以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链稳定提升

□王绛

当前,我国取得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等一系列光辉成就,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伟大征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快创新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和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力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稳定我国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链科技水平,保障产业安全。

首先,国有企业要在创新发展中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产业的保障水平。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我国能源供应、重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提升我国基础产业科技水平对其他产业支撑能力、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方面起重要作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积极参与5G等新基建建设,充分发挥好重要行业、重要资源的控制力,高质量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提升我国基础公共服务、民生产品和国防产品的供给能力,切实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为我国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其次,国有企业要以创新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集中了我国大量优质的科技资源,必须承担起引领国内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起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的主要责任。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一批基础应用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一批长板技术,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同时,要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国内产业上下游和横向产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强化国际国内资源、产业和技术整合能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并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跃升。

最后,国有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竞争力。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面临国际国内更为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更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中建立起难以替代的技术竞争优势,并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价值链水平。同时,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大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作者为国资领域资深研究人员)


国企要做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

□钱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和骨干力量,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勇于挑起时代的重任,努力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第一,坚持理念创新,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要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实际行动履行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进作用和示范作用。一是积极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国企要充分展示大国企业的担当作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建设发展全过程,加强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明确绿色发展的阶段目标、降碳减排的具体指标和重点任务等,协同推进增绿降碳减排工作,特别是煤炭、电力、钢铁、石化等能源消耗多、污染排放大的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要带头压减落后产能,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引领绿色发展。二是积极发挥结构优化推进作用。国企要按照国家赋予的主要职责、发展定位等,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能耗低、效益高、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企业有效供给新能源,走绿色高效发展之路。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光、水利、核电、生物等清洁能源,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三是积极发挥社会责任示范作用。国企要按照时代新要求和履行社会责任新任务,努力落实国家战略,明确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等,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大力保护绿色环境,改进运行机制,坚持绿色管理,建设绿色企业,切实提高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水平,努力为全社会作出示范。

第二,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低碳技术发展。国企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要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创新低碳零碳和减排技术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国企要努力把握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新趋势,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传统能源行业智能化生产新模式,打造绿色低碳技术策源地,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从能源开采、利用和转化等环节入手,发展高效洁净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持续迭代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国企要以绿色低碳技术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探索建立实践节约能源技术进步机制,创新低碳技术手段和能源替代方式,加快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迭代绿色低碳技术,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利用能源,掌握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标准,抢占发展先机,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智力供给能力。三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国企要积极发挥产业链“链长”优势,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联盟,建立平等互动的协同创新机制,从源头上推动绿色低碳原材料研发,从产品上推进绿色设计制造发展,从产业上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互动互补,推进绿色循环现代制造体系建设,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创新绿色产业发展。

第三,坚持模式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国企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要以模式创新为重点,坚持多种形式并举,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强化绩效评估考核,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一是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国企要在深化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布局,突出低碳零碳绿色产业发展,引进非国有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组和并购等工作,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扩大绿色发展规模。二是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国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借助灵活的市场机制,完善多元投资模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发挥市场化机制淘汰落后、低效、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扩大风能、水能及核能等清洁能源供给,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和内生减排动力。三是与绩效评估考核相结合。国企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考核方法,将低碳零碳和减排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考核落实各级主体责任,明确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等具体考核标准,加大新能源科技创新投入,倒逼低效产业和企业退出市场,缩短碳达峰平台期,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国企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勇立时代潮头。

(作者为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部部长)


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深化促高质量发展

□肖红军

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首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的顶层设计逐步清晰。国家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的顶层设计采取稳步推进、不断迭代的方法,既反映在国家对改革进行系统部署的相关要求中,也有专门性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推进文件,提出了系列的方向要求和针对性的操作指导。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对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做出全面系统部署,既提出了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试点目标、基本原则等方向性和原则性要求,又对功能定位、组建方式、授权机制、治理结构、运行模式、监督与约束机制等改革试点内容进行操作性指引,同时还对改革试点的实施步骤、配套政策、组织实施等落实要求予以明确。在国家对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的总体部署下,各个地方也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先后开展了顶层设计。

其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鉴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家采取以试点的方式探索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在中央企业层面,2016年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确定为两家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两家企业围绕着“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开展了诸多探索尝试,取得了积极效果。“试体制”稳步实施,针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授权放权取得进展;“试机制”逐步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试模式”不断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运行模式逐渐成型。

再次,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迈入快车道。自2014年开展“两类公司”改革试点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积极推进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和探索,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意见》发布后,各地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改革试点迈入快车道。从各地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形态来看,既有纯粹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分开设立,又有混合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尽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但改革试点尚未完全达到目标,改革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瓶颈。比如,认知理解亟须清晰深化、身份角色仍存错位越位现象、功能定位不准与发挥不充分、组织模式未能匹配性转型、体制机制有待深度转变、资本运营能力亟需增强等,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应当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充分发挥、释放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积极功能作用,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是要实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增值表现优异、平台功能表现优越、业务创新协同、专业能力突出、风险防控得当、治理有效高效、机制灵活适配。

着眼于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深化与高质量发展,结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未来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深化与高质量发展应当系统策划、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一企一策,从归位归真角色、筑牢筑实基础、做新做活模式、聚集聚合要素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