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专题研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大量而丰富的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部推动全国各地综合利用水利设施和河湖水域及其岸线,大力建设发展水利风景区。2001年,水利部启动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2010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领导小组成立,目前国家水利风景区总数量共计878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涵盖了各大江河湖库、重点灌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省级水利风景区超过2000余个,其规模可观、类型齐全、效益显著。这些水利风景区依托水利工程,在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水利设施、河湖水域及其岸线的基础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水经济、弘扬水文化的综合功能,是实现了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综合效益的优质水利生态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要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这为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全国的保护地体系和旅游地体系中,水利风景区的地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认可,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运行机制亟待改革、社会资金引入不够、功能定位太多等挑战,亟待寻求突破路径。“十四五”时期,水利风景区如何高质量发展?人民智库邀请中国水利学会正高级工程师李贵宝,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吴殿廷,南京市水利局巡视员王凯对此进行深入研讨。

李贵宝:要以“跳出水利看水利”的视角深刻认识水利风景区工作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发展措施不多、动力不足、布局不尽合理、整体质量不高和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值得水利人深思。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新要求,系统谋划好“十四五”及未来时期水利风景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尽快制定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是水利部门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构建幸福河湖、水美中国的重要抓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21年初,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人民智库,组织开展了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征集与推广工作,遴选10个全国标杆性水利风景区作为第一批推广的典型。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需要做个五年规划,公布评选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地水利风景区提供参考标准,以完善和提高其景区能力和水平。

二是尽快修订出台《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加强景区动态监管,开展抽查复核,推进选优去劣,实施复核考核不合格的景区退出机制。建议实施水利风景区排序和末位淘汰制度,如可以采取“连续三年后三名摘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牌子”等措施。这方面可借鉴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国家5A旅游景区的管理,可以分等级给予处理,如警告、整改、摘牌等等,山东、河南两省省级水利风景区已有摘掉景区牌子的案例也可借鉴。特别是对影响水工程和防洪安全、存在河湖“四乱”问题、破坏水生态环境等违规违法的景区,要采取督促整改、撤销等方式予以处理。反之,对优秀的景区要加大激励、扩大宣传。要坚决杜绝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围水造景情况,确保新发展阶段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质量。此外,省级水利风景区多达2000多个,因此,要充分发挥和调动省级景区的积极性,指导省级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

三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应向乡村倾斜、西部地区倾斜,整合涉水景区资源和优势。以西藏为例,仅有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议利用水利部援藏的优势协助帮助其完善提升景区建设及申报。根据相关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自2012年以来,约50%认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乡镇区域,因此发挥在乡村区域的水库型等风景区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至关重要。水利部将水利风景区纳入乡村旅游扶贫水利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中,涉水景区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有24处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46个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63个国家水情教育基地、127个水利部开展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市、区)等,建议各级水利部门综合利用这些可用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水利风景区。

四是坚持水利特色,多部门融合发展。厘清水利风景区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各类园区的边界和管理关系,找准自身定位,立足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有机结合河湖长制,充分彰显水利特色。根据统计,87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已有33个5A级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同时也说明水利风景区在提供一流服务水平的仍有巨大潜力。建议推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以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为着力点,多维拓展水利风景区投融资渠道。注重打好水利文旅融合牌,协同多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合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

吴殿廷:水利风景区建设应因地制宜探索突破路径

创新机制体制,引入社会资源推进景区建设。一是要创新建管机制。对水利工程规划审批、建设验收进行改革,可以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的环境评价参考标准。努力做到建设一个水利工程、防止一方水土流失,美化周边山水环境,塑造一个靓丽景点,为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提供一个经济支撑铺垫。

二是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水利风景区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进资金、社会力量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从协同共赢思想出发,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用水利风景区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资本,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建设水利风景区。

三是要创新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起一支符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水利系统非常缺乏适应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于人才缺乏,认识不足,造成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水利风景资源长期闲置,甚至流失;有些单位虽然认识到了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价值,但因缺乏相应的人才,不知道如何开发,或因思路不正确,方法不对头,管理上不去,难以形成规模、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守住红线、底线,打造生态安全、宜居幸福景区。水利风景区规划是水利部门以水利工程或水文化设施为中心,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主要任务,以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大型水环境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景区更加合理地涵养水源,保护、利用水资源。高水平的规划才能保证景区建设的高起点,要花费精力物力作好景区发展规划。要按照新的治水方略,深入分析水利风景区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把水利风景区建设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之中,守住红线、底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一是要从综合使用功能方面对各个水利风景区进行准确定位。水利风景区中有的是以维护水工程安全为主的景区,如三峡大坝、小浪底景区等;有的是以改善水环境为主的景区,如大部分城市河湖性景区;有的是以水文化、水科学为主的景区,如都江堰、灵渠、大运河上的景区等。只有突出特色,强化主体功能,才能把水利风景区做大做强,才能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二是要强化和落实风景区内部的功能区划,分区施策。一般景区都可分成如下的几个功能区:入口区(进出通道及缓冲区)、管控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源供给等)、游览区、接待服务区和管理区等。其中,游览区和服务区的建设和运营应在统一规划、规范的前提下,更多地依靠社会的力量。

树立标杆,示范带动。要注意营销,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把水利风景区融入社会大旅游的环境中,提高人们对水利风景区的认知,塑造以自然真山水、宏伟水工程和独特水文化为特征的水利旅游新形象,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让广大旅游者更多地了解其发展的最新情况,生动活泼地介绍风景区内的旅游景点,刺激旅游需求,引导旅游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水利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辉煌成就,提高社会尤其是水利系统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认识和信心。

王凯:韶山灌区统筹景观资源、促进创新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一般依托渠首、干支渠及沿渠输配水水利工程,结合渠道附近的村落景观、农业景观等文化景观而建。2013年,韶山灌区管理局编制了灌区水利风景区规划大纲;2014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发展目标是“建成以水利景观风貌为基,山水风光为屏,节点工程为纽带,灌区精神为魂的综合型水利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格局可概括为“一带、两圈、三线、四区”。“一带”指一条景观带——贯穿洋潭大坝、南北分流、“涟上飞涟”、三湘分流、云湖天河、韶山银河、英雄关的景观带。“两圈”指三湘分流水利小镇圈、银田镇红色文化体验圈。“三线”是三条精品旅游线路——韶山银河休闲漂流的水上旅游线路、渠顶路乡村绿色景观带形成的红色旅游线路、以低空运动为主的空中旅游线路。“四区”为四大旅游功能区——洋潭大坝水面水上运动功能区、三湘分流“水利小镇”水利文化功能区、银田寺红色文化功能区、南北分流乡村休闲功能区。

景区具有丰厚的景观资源。一是水利工程景观。洋潭大坝:包括14米高、170米长的滚水坝,五孔泄洪闸,可以通过30吨船的斜面升船机,发电站,渠首进水闸。渡槽:干渠有26座渡槽,设计者们设计出结构不同、造型美观的渡槽,如气势雄伟的“飞涟灌万顷”“云湖天河”“三湘分流”渡槽,美观秀丽的“韶山银河”渡槽等。隧洞:干渠有10座隧洞,除南干渠3座外,其余隧洞均可通航。

二是红色文化景观。韶山市银田镇(银田寺)是通往韶山冲的要道,冲里有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是刘少奇故乡,湘潭乌石乡是彭德怀故乡,这里还是陈赓、谭政等革命家的故里,是华国锋同志担任工程总指挥主持修建的伟大工程,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韶灌精神的诞生地。

三是绿色生态景观。开发灌区旅游资源,能使厌烦都市生活的人有机会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淳朴。灌区渠道两侧由乔木、灌木、地被组成立体生态系统,与干渠碧波荡漾的蓝色水流蓝绿交织,动静结合。灌区远离城市,绿树成荫,碧水长流,空气清新,是度假避暑的理想之地。

景区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位于长株潭腹地和韶山灌区中心,距长沙黄花机场、高铁韶山南站分别为1小时、25分钟车程,距湘潭、韶山、湘乡三市市区分别为40、15、12公里,交通可达性好。二是景区品质提质改造投入显著。2016年投入2000万元对景区旅游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完成灌区陈列馆修缮、道路改造、给排水完善、建筑物外观提质等8大任务;2020年投资2000万元,进行三湘分流片区道路改造、绿化提质,标识标牌完善、游览步道建设等,景区品质进一步提升。三是获得多项荣誉。近年来,景区获得国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全国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等称号,吸引了各方人员前来考察、交流。

景区应围绕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体系。一是保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字。景区有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革命家谭震林写的“飞涟灌万顷”、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写的“云湖天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字,既是红色文化资源,又是水文化景观。二是保护展示好万人大会战遗址。遗址位于左干渠梨树塘,现深挖方段遗址保存完好,当年立在坡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石碑还要作好遗址展示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红色旅游游客资源,灌区景区办应加大水利风景区宣传力度并将灌区纳入韶山红色旅游线路。

进一步提升景区水利特色。一是建设中国水利文旅小镇。2018年,韶灌水利小镇被确定为湘潭市十个特色小镇之一,韶灌管理局“以研学教育、水利文化、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为功能定位,“形成‘水利+生态’文化旅游与研学相结合的融合体”为目标,打造全国首个水利文化特色小镇。二是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位。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灌区水工建筑物改造外观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水利文化元素,提升水工建筑物的文化品位,让水利工程成为水利风景区重要的风景资源。三是保护好斜面升船机遗产。洋潭大坝右岸还保留了一座当年建造的升船机,这么大规模的升船机保留至今在全国是孤品,非常宝贵,是难得的水利遗址景观,也是进行水利科普的重要载体,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修缮展示。四是展示韶山灌区英雄赞歌。灌区建设中涌现出成千首歌谣,歌词气势磅礴,脍炙人口,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芳香,应根据歌谣内容在工程场所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展示。

进一步保护好景区绿色生态。要保护好灌区“百里渠道百里林,树绿渠固水长清”的生态底色。一是按照生态景观学的观点——清清的渠水+浓郁的绿色植物是灌区水利风景区的廊道,洋潭大坝、南北分流、三湘分流、灌区陈列馆四个重要景观节点是斑块,干渠沿线两岸万顷稻田是基质,保护好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景观要素形成的景观格局,这是韶山灌区水利风景区安身立命的生态基础。二是与环保部门配合、结合灌区现代化建设项目,在“涟上飞涟”“三湘分流”等重要水工建筑物改造时设置水质检测仪,实时公布水质类别。三是将干渠堤顶路融入市绿道系统。实现干渠堤顶道路沥青化,将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绿珠”,通过渠道廊道、景观绿廊、慢行绿道三级绿道系统相互串联,发挥生态、景观、游憩价值,形成“渠道似线串绿珠,大珠小珠落绿盘”的生态水墨情境。

【本文作者 李贵宝,中国水利学会正高级工程师;吴殿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王凯,南京市水利局巡视员,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责编:董惠敏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