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让“美”成为城市建设的鲜明特质

2019 年住建部明确将江苏作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全国唯一省份,要求在“美丽中国”的工作框架下,探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国城市建设转型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泰州市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美”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内容和内涵并重,增量和存量共进,管理和治理同步,丰富“美”的内涵,拓展“美”的空间,厚植“美”的优势,让“美”成为城市建设的鲜明特质。

一、完善功能布局,让城市美得有质感

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轴三极三城”新格局。以此为指引,结合承办江苏省第20届运动会,全力推进“核心活力轴”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功能,挺起中心城市“脊梁”,提高城市发展的集聚度和带动力。一是建设主场馆。按照“赛建民用”的思路,加快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馆等“一场三馆”,以此带动一批基础功能项目建设,实现“赛有场地、训有余地、乐在多地”,彰显城市活力之美。二是奏响主韵律。提升滨水景观、贯通环河步道、串联沿线功能,全面梳理水脉文脉绿脉,以流动的韵律缝合行走的风景,把凤凰河、周山河、南官河打造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人文集萃区、风景打卡地,释放自然韵律之美。三是贯通主动脉。统筹地上和地下、路面和立面,实施海陵路、海军大道、永晖路、广场支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工程;建设跨周山河步行景观桥,谋划“城市之光”廊道建设,研究“祥泰之舟”专列项目,力求畅通城市交通内循环、丰富微循环,展现空间脉络之美。

二、扮靓宜居环境,让城市美得有形态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节约集约、高质高效,从绿化建设、景观提升、环境整治方面推动小规模、渐进式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一是打造多彩空间,推进“精•彩家园”品质绿化“158工程”,着眼“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突出“点上添彩、线上聚彩、面上出彩”,实施100个重点节点、50条道路河道沿线、8个核心片区的景观绿化提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城市“远处有景、近处有园、处处有绿”。二是拓展共享空间,打开机关部门、国有企业单位围墙,以围墙的“减法”换来景观的“加法”,将原先的封闭单元、割裂空间转变为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邻里花园,同时增设停车位、服务驿站、坐凳座椅等,让群众畅享绿色福利和公共便利。三是整治公共空间,扮靓城市夜景照明,构筑桥下特色空间,设计制作“泰小美”系列小品、城市家具;从细节入手,美化市政箱体、整治井盖乱象、迁移空中飞线,有序实施这“箱”有礼、“井”上添花、无“线”风光工程,营造清爽环境、清朗空间,共筑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

三、做优民生服务,让城市美得有温度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从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入手,开展常态化城市体检,构建长效化管理机制,下决心解决好道路不平、路灯不亮、下水不畅等“急难愁盼”问题,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逐步消除各类“城市病”。一是做好“加”法,采取“业主自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构建多层次协商体系,成立一站式受理窗口,优化申办程序,拓宽筹资渠道,将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二是做优“检”法,瞄准“精管善治”,运用管道机器人、潜望镜、探地雷达检测道路脱空,采用非开挖手段修补地下管道;着眼“耳聪目明”,装配雨水预警系统,综合施策疏通雨水管网,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出现“城市看海”问题。三是做细“沉”法,将服务重心向城市治理末端下沉,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提升,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让幸福触手可及。四是做实“除”法,坚持雨污分流、疏堵并行、建管共进,通过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城到乡,逐步从“凤城河截污”延伸到“全水系治污”,不断消黑除丑,遏制返黑复臭,让碧波荡漾、水清绿透成为泰州河景的鲜明特色。

四、塑造特色风貌,让城市美得有韵味

系统化、精细化推动城市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加强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引导和管控,让文化与文明相遇,城市与乡村互补,风景和风情交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政策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以五巷—涵西街、涵东、城中、渔行等历史文化街区为牵引,加强对古街古巷、名寺名园的保护利用,让千年古木萌发新芽,百年街巷焕发生机,生动再现“街河相依、桨声桥影”的历史风貌,切实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坚持“怀古不泥古”“修旧不守旧”,丰富项目业态,优化运行质态,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分类指导、分别规划,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和财力承受度,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试点先行,逐步扩展,渐进推广,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由“点上开花”转向“面上结果”。保护好林田格局、生态基底、历史肌理与聚落形态,延续田园牧歌式的乡村记忆,留住乡亲、乡情和乡愁;突出政策引导,深化“村、产、人”共融互通,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推动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让城市向往的特色田园乡村。

(本文作者为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许向前)

责任编辑:人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