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高质量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治理体系

思政实践

作者:张春艳 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我们要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和共治格局,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改革全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引领与顶层设计

强化政治担当,扛起政治责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各高校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明确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政班子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依法办学,科学治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工作全方面、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领导指导责任,对部属、市属、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突出政治巡视,对高校巡视全覆盖,助推管党责任落实。

发挥党“举旗定向”的政治优势和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组织优势。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高校党委要为思政工作的体系构建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加强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每一位教师如何守好渠、种好田,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关键都在坚持党的领导。

大学生思政工作治理体系与机制的构建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组织建设。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明确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作为组织育人的基本原则,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在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下,在党的领导和各级党委的组织推动下,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传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传承“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制度。从1990年到2021年中共中央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计召开了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国家教委于1990年4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入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这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责任、目标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式等。

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这是新时代教育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教育法治工作会议。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同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019年教育部研制《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2021年11月30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文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一步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优化运行机制,构建协同治理体制

优化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制度效能。“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运行机制,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惩戒机制、保障机制、经验推广机制、权力约束机制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路、实践及创新成果转化为政策或制度,建立健全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时代感与吸引力、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制度安排,用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优势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效能。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育人实效。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育人和新时代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探索育人体系新机制——价值导向机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资源介入机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环境育人机制:营造气正风清的社会思想大环境;协同育人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效益评估机制: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评估监测。激活外部治理力量,发挥家校合力、社会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向同行、资源汇聚、协同高效的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思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