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党建论坛】从沂蒙精神看“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党建论坛(加100logo)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 “坚持人民至上”。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至上”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为什么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传奇的历史奥秘的答案。

沂蒙精神是党带领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阐释和深刻践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特质的科学概括,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为我们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践行初心使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丰富滋养。

沂蒙精神的产生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产生的历史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即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人民性成为了沂蒙精神的根本属性。

政治上,在沂蒙地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第一次通过“豆选”这种最直接的民主形式让一批庄户县长、牛倌区长、长工村长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在财权、事权、司法权、教育权上真正为百姓说话、替百姓办事。

经济上,在党的领导下推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山东各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精兵简政、推行互助合作、发展工商贸易、免除苛捐杂税、实行土地改革,减轻了群众负担、改善了群众生活。

军事上,保卫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在朱村,为什么老百姓每年除夕第一碗饺子祭英烈?就是因为1944年的除夕,有24名战士为救援朱村群众英勇牺牲。这样的事例在蒙山沂水不胜枚举。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自卫战中壮烈牺牲;党的干部武善桐为救村民把日寇引到村外后毅然抱敌跳崖;“何万祥英雄连”30多名战士为解救千名群众战死沙场;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这么一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部队就要立即去解救。

作风上,面对沂蒙人民的苦难艰辛,八路军传承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行军作战之余主动帮群众挑水、砍柴、修房、拉犁、背粮、推碾、开荒、种地、锄草、喂牛放羊。面对群众用“豆选”给予的信任,党的干部用时刻不脱离群众的行动回报人民:沭水县县长王子虹时常背起粪筐,为群众拾粪,并亲自为参军青年抬轿;莒南县委书记杨心培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只小皮箱,一条补丁棉毯;莒南县县长王东年,在大灾之年用卖掉祖林的200块大洋救济难民。

人民群众用小米供养革命,红嫂用乳汁救活受伤的八路军伤员,沂蒙母亲倾情呵护红色后代……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出动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多斤,支援的战役占全国的2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民谣,就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历史、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深刻揭示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昭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将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沂蒙,各级党组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党群干群关系,成为沂蒙精神的力量基点,充分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尊重群众。在沂蒙,刘少奇说“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罗荣桓经常讲“人民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黎玉谈到“爱护群众利益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认知化为政策更有力量。根据地制定的政策中不乏这样的规定:反对高傲轻视群众的态度;反对对群众漠不关心的态度;不打骂老百姓,当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看待;尊重民情风俗;不能埋怨群众落后,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许对民众态度蛮横,凡事要商量、要讲理,等等。尊重群众的唯一结果,就是获得人心和智慧。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仅是态度的变化,实质是一个政党先进、优秀和力量之所在。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宣传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早在建党之初,沂蒙山区各县的党组织就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和《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在一些知识青年心中,透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抗战爆发后,各级党组织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帮助群众从思想上提高起来作为全民抗战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冬学、夜校、庄户学、识字班等蓬勃开展,一一五师战士剧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等八大剧团会演不断,传播先进思想的报纸、期刊、书籍遍布沂蒙。特别是党的第一家省级报刊《大众日报》通过传播延安声音、反映人民英勇抗战,吹响了激励民众奋勇前进的嘹亮号角。

密切联系群众还要组织群众。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党组织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到1944年底,山东根据地农救会发展到133.6万人、工救会15万人、青救会36万人、妇救会131万人、儿童团88.7万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救会发展生产、宣传抗战,妇救会踊跃支前、优抚军属,青救会动员参军、组织自卫,儿童团送信带路、站岗放哨。在沂蒙,很多当年的老八路在回忆时都动情地说:我们那时候打仗,都指望老百姓。蒙山沂水忘不了大青山突围后200多伤病员在日寇反复清剿中的安全生存,忘不了孟良崮战役我军27万对敌军45万决战中92万民工的戮力支前,忘不了裹着小脚的老大娘手拿煎饼边追边说“同志啊,你是俺儿,饿了你就快吃吧”的动人场景。可以说,在山东根据地,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民工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掩护,急行军实在没办法过的是“识字班”肩扛的“火线桥”。依靠这个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党的威望越打越高,人民军队越打越强。

在沂蒙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罗荣桓曾感慨地说:“有了群众,就有了粮食,有了战场,有了兵员,就一定能够由弱变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密切联系群众,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反映。一切依靠群众是那么有力,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洞察历史规律的清醒;它不为时代所限,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永恒主题;它不是所有政党的共同特征,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

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启示我们,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临沂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地践行着沂蒙精神,推动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但沂蒙地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丢,为建设团结统一、自由民主、繁荣富强新中国奋斗的初心没有忘。带领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了大规模战天斗地、重整山河的群众运动。到1964年,先后治理山头3310多座,改造沙丘薄田300多万亩,造林200多万亩,兴建大中型水库30多座、小型水库2433座,修筑塘坝15603座,修建引水工程、排灌工程9000多处,建成水渠3135公里,水稻种植面积达90多万亩。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庄以“一把镢头一张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叫荒山低头,命河道让路,令土地增产,先后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批示。为了解决水患,我们党带领人民兴修水库、导沭整沂,1949年至1953年省政府先后抽调6个专区37个县的干部、技术人员4500余人,调动民工114万人,进行了10期导沭、3期整沂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沂河、沭河两岸的洪涝灾害。之后,我们持续实施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整修工程,去年成功抵御沂沭河1960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堤防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沂市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胆解放思想,敢于顶住压力,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市场建设的好政策,走出了一条放开搞活的新路子。平邑县九间棚村坐落在640米的龙顶山上,四面悬崖,环境恶劣,全村210多人仅有百十亩薄石渣子地,靠一眼小山泉生存,生活水准极为低下。1984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开始架电、修路、整地、栽树,1800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被他们一步一步地扛上了山,平时筑路得用5年时间,他们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先后治理山滩2100余亩,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一举嬗变为现代化新农村,成为沂蒙山区一颗耀眼的明珠,九间棚的9名党员也被群众誉为“九柱擎天”。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廷江、梁兆利等,这些党员干部都是当地的能人,如果只想自己发财致富很容易,但他们却选择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整个沂蒙山区呈现出“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梯田平整,河滩粮丰菜茂”的兴旺景象。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经济方面,“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群众关心什么党就解决什么、人民向往什么党就努力实现什么。民主政治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切实体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解民忧,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临沂市先后选派8275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5.7万名帮扶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全市1275个贫困村顺利摘帽,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还多,4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增长186%,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聚民心,走出脱贫致富路。兰陵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在一个村集体负债380多万元、上任之初就收到126张法院传票的“脏乱差穷”的落后村,征地拆迁、排除万难,建成国家级农业公园,建起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成村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并发挥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作用,带动其它村走上脱贫致富路,被授予“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改革创新谋发展,为民造福谋新篇。临沂商城起步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四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和北方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被授予“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荣誉称号。2020年,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4403.5亿元,实现物流总额6847亿元,网络零售额269.7亿元,对临沂经济发展贡献率达30%。促进了产业、人口和资源要素的集聚,20多万经营业户和30多万客商增加了城市人口,带动了房地产、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临沂商城强大的辐射带动形成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市”的生动局面。

纵观建国后沂蒙老区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临沂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而带领沂蒙人民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

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传承的历史,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党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一个缩影。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也是全面制定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方略的价值基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作者:临沂市河东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房超群)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党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