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在教育旅途中邂逅最美的自己

边境老师

边境老师

曾经是带着怎样一种热情与感恩走进上庄中心小学的,我记忆犹新。如今匆匆十余年,在上小,我的人生已丰富许多,这份情感也随之愈加厚重。上小虽不大,却能让我在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里获得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的座右铭是:用显微镜般的眼睛来看待我的生活。习惯了用显微镜审视自己,也习惯了用显微镜般的眼睛观察、了解我的学生,使得我能够发现教育生涯中的各种美。

美于德:不忘育人使命

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质。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党员教师,深知使命之重大,13年前宣誓的入党誓词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过程,是在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汇集实现创造一种“大美”的理想。

育人先育心。一直以来,我秉承为孩子们的未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一信念来对待我的每一个孩子。孩子天真但敏感,做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走近他们。我坚信发自内心的笑容,能让孩子靠得更近;轻松活跃的课堂,能让孩子学得快乐;细腻睿智的启迪,能让孩子懂得思考。在共同的成长中,与孩子无形的默契,为我的教学铺垫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正是由于怀揣坚定理想和付诸于行动的坚持,我赢得了党和群众教师的认可,赋予我无上光荣的“优秀党员”称号,更多次获得“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称号,这些荣誉是孩子们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与鼓励。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美相遇、塑造美、传承美的过程,而教师就是美的塑造者和传递者。愿能用来自心灵的辛勤汗水与甘霖去浇灌祖国最美丽的花朵,让他们每个人成为最好、最美的自己,我幸福于在这弥足珍贵的创造与收获美的道路上坚定踏实地走下去,在这座“小而精”的校园里,演绎最美的教育人生。

美于专:唤醒内生动力

教师的专业性决定教育事业的成败。而教师专业性的培养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积极的作为。我坚信,人的发展最核心力量是内生动力,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浇灌孩子心中美的种子,唤醒孩子们的内生动力,使得他们发芽、开花、结果、参天入云。如何专业、高效地达成这个目标,是我矢志不渝、且行且远的主要课题。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打造具有内驱力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我的课堂就是我与孩子们的“乐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刚入职半年时,为低年级上的题目为“Toys”的公开课。虽然那时我的语言略显生涩,专家对课堂实效性的评价也可圈可点,但我却感受到了与孩子们细腻的相融,我找到了自己的主阵地,我爱上了这三尺讲台,也茅塞顿开般找到前进的方向。我开始反复不断进行课堂设计的尝试和改进。从课前和课后调研做起,规范课堂模式,研究活动实效性。有付出就有收获,我的课堂教学突飞猛进地进步,一次次赛课让我得到了极快、极大的提升。从校级、区级再到市级,最终还参加了国家级比赛并拿了一等奖。那段时期的成长,为我后期理论研究能力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守住了自己神圣的如花园般之美的主阵地。

教师在理论方面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从入行的第一天就立志成为具有高专业水平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有参加培训及学习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课余时间做的最多事情就是读书,阅读教育、心理、社会等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吸收养料,让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能够静下心来享受文字里的思想之美,然后再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教学设计或活动中去。系统的培训和不断的学习,让我形成了过硬的理论与专业素养,我开始在不断输入的同时进行输出,尝试撰写各种论文,从减负增效到特色作业,从词汇教学到评价实践,只要是我教学中遇到过的困难,我都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并实践总结。文章的撰写能及时让我将工作中的经验及思考系统化呈现。后来,随着区里、市里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我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许多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们,他们给予了我“醍醐灌顶”般的指引与指导,使我的教学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我加入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随后又参加了北京市数据分析教学研改项目,在海淀区做了研究报告,并撰写了上万字的论文《基于数据解读的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改进实证研究》,由北京教育科研中心编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书中并获市级一等奖……一次次的培训、汇报及专题研究及著作发表,让我从前五年的探索和积累向专业化能力和素质形成提升,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美于行:发挥团队作用

教学实践是研究的基础,研究为教学服务,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要与专业研究充分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最终受益这才是实践研究最大的意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发展发展再发展”,感谢学校为我营造的环境和对我的信任,让我担任英语教研组的组长。

优秀的教研组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生素质、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有幸带领着一支勤学、善思又有实干精神的英语教研队伍。我们共同创办学科资源库,一起研讨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在明确的分工和老师们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篇荣获北京市级团体一等奖的科研论文都是全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多节完美的研究课、展示课都有每一位英语教师美的身影。在情感与行为的交融中,在成绩的鞭策下,我们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我为自己能够带领如此积极向上、善良可爱的教研团队而感到无比骄傲,他们也都是美的行者,在坚定的团队力量驱使下不怕困难,砥砺前行。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科发展除了“教”与“学”以外,完美的学科管理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毛向军校长提出“变教为学”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化,是在创造一种混合式学习的课堂模式,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习得与获取,进而促进能力和心智的全面提升。这是完全顺应学生内驱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我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亦收亦放”的学科管理模式。所谓“亦收亦放”就是收基础,放自主。在基础把控方面我创立了“2+2+2=6”互助学习法;建立微信口语群,家校协同合作。在放自主方面,勇敢做了尝试:放手课堂五分钟,全面开展英语特色“35+5”课堂;放手故事课,让孩子玩起来,演起来。当我们学会适时收、勇敢放的时候,孩子们也出乎意料地挥动起他们稚嫩而美丽的翅膀,振翅飞翔。

因为对美的追求,让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不甘平凡,不敢停止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脚步。我感恩这份教育事业,感恩怀着人与人最本真的尊重与爱的情怀做教育,愿终将白发时能“春风十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时孩子们已在流逝的时间中,或生如夏花般绚烂,或生长出青葱的绿色,蓬勃生长……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英语教师、海淀区英语学科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