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数学课堂体验式学习之我见

孙卫锋老师在数学课上

孙卫锋老师在数学课上

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习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体验式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践体验式学习?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习得的生活情境

打开教科书,有很多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还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去动手操作。这时候,不要担心学生做不好,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上手操作,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会发现原来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往往会伴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问题,学生在逐一解决想到或遇到的问题过程中,会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教授《绘制校园平面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在课下亲自去测量校园,并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有些学生觉得这很简单,是一项很容易完成的任务。第二天,当学生分组汇报时,每一组学生绘制的平面图都不一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汇报和总结,他们大概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小组内同学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在任务实施前就需要进行组内分工,这需要学生事先对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提前进行规划,并按照任务量的大小进行分配。在测量绘制平面图过程中,同学们分到的任务有大有小,很不均衡,小组长临时进行了调整;当有些任务需要多人一起合作时,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二是运用什么方法测量校园的长和宽。有少部分学生事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准备了米尺,到实际测量时才发现,米尺相对大大的校园来说还是太短了。该如何解决问题呢?大部分同学通过步测法解决了问题,有一组同学是用绳测法解决了问题。显然,绳测法更为准确,但是,需要事先准备足够长的绳子,这说明这组同学在测量前,就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见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选择适合的比例尺,这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当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最后这个比例尺时,学生说他们并不知道应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只好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比例尺的大小,最后才决定选用现在的比例尺大小。其中,有一组同学说,他们在选择比例尺时也很困惑,后来,他们就分别将测量的校园的长和宽除以绘图纸的长和宽,确定了选用的比例尺。还有其他很多的问题,都非常考验学生的智慧,但是,不管方法优劣,学生还是独立解决了绘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相信,学生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他们考虑更周详,更顺利地完成任务。

当时在这节课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汇报和讨论,学生之间一起分享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也看出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式课堂。虽然,这样的课堂会显得有点吵和乱,但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非常可贵的。所以,作为老师,想办法让情境式教学落到实处,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充分利用问题设置,让学生经历有序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授《搭积木比赛》一课时,教科书上是一次直接给出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然后摆一摆,再通过类似练习巩固知识。我觉得这样限制了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就把原来的一个问题拆分成了三个层次问题:先用课件出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应该怎么摆?有多少种摆法?接着出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再问应该怎么摆?有多少种摆法?最后出示从左面看到的形状,问应该怎么摆?有多少种摆法?这样逐渐递进深入的问题设置虽然延缓了课堂的进度,但是学生可以充分尝试、思考和调整。在摆的过程中,先探索第一步有多种可能,到第二步,就需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摆法,到最后一步,只剩下一种可能。这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尝试,并不断排除的过程。通过几次练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设置的条件,快速排除并锁定最后的可能性。逐步排除,是比较典型的摆积木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层层递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逐步有序思考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越复杂,越需要学生有序思考,并分步解决,如果一步错了,很可能整道题都解答不出来。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层层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寻找题中所有的解决条件,无论是明说还是暗含的,哪些条件需要提前考虑,哪些条件需要后续考虑,都需要学生有序思考,仔细分析。在探索排除的过程中,学生快速将范围缩小,最后发现结论,达到在体验和经历中自我学习的目的。体验式学习,也需要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序思考。

充分寻找身边的数学生活,让学生经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有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好多人会觉得,读过的书都会忘记。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上,有人曾这样回答:“尽管我们读了很多书,最终都会忘记,但是,这些书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养分,虽然我们平时看不到它,但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书中所教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也许我们自己都未曾发觉。”这个回答很形象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我想说,数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会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不曾注意到它罢了。如果我们想看到它的用处,那不妨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查找一番,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深有体会。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科书中课后设置了巩固和应用环节,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圆柱的体积》后,教科书中“试一试”第9题,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粗细不同的圆柱形物体:分别估计它们的体积;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它们的体积;比较估计值与计算值,哪一种圆柱体的体积你不容易估准?本题是一个实践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圆柱体或者类似圆柱体,让学生通过测量或者估算,算出生活中一些圆柱体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堂上的买票问题、乘船问题、打折问题等都与生活密切相连,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倾听学生的发现与运用,倾听就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实践证明,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尽可能采取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式学习中,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变教为学的目的和重要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体验式学习提供适合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式学习中,让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