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主动对标“重要窗口”新目标,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牢牢把握全民共富主线,走出了一条竹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生态资源储量、老百姓收入和企业利润等多方共富共赢。截至目前,竹林面积40.7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23.75%;立竹量达8800万株,可年产竹材约1700万支,竹笋3.6万吨;竹林森林植被碳储量约84万吨,占比49.4%。
一、创新驱动,当好固碳增汇“护旗手”
一是绘制“监测网”。建设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监测体系,开展竹林的碳汇监测(简称CCER项目)、计量和林业生态权、竹林碳权交易等监测。建立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监测与评估,开展各竹林生态系统分层类型碳基线测量,实施高碳汇毛竹林经营技术示范,通过不同情境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林的监测和评估结果,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建设,形成具有龙游样本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据统计,监测系统建设运行后,全县40.74万亩竹林碳交易价值可达800万元。
二是明确“路线图”。围绕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职责,全面推行林长制。面向笋竹加工产业全产业链条,对技术创新、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关键节点予以扶持,出台了《“森林龙游”新增两万亩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龙游县关于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将固碳增汇,带动农民增收明确写入《龙游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时间节点倒推任务完成。积极推进增汇及政策性竹林碳汇交易,争取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碳排放权抵销机制作为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
三是盘活“流转圈”。成立林业生态资源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即“林业两山银行”,整合全县竹林资源提升开发,引导和鼓励村集体和农合参与竹林流转,通过公司将分散的竹林资源进行收储、交易和经营。采取数字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精准化提升、高水平化“两山”转换,重点推进竹产业相关资源开发。据测算,龙游县5年内将流转优质竹林预计达10万亩,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或股金收入1000万元,并通过“林业两山银行”经营分红100万元,带动周边竹农薪资收入4000万元。
二、标杆引领,种好固碳增汇“示范田”
一是龙头牵引,形成集群优势。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节约成本,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本地资源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原料供应链关系,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截至目前已与水发龙游公司、浙江新海业竹业公司等竹业龙头企业洽谈定向竹林培育,面积超10万亩,通过定向收购形式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浙江三晟家居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产值30237万元,原木年消耗量12972万元,同比分别增加约27.85%和21.59%。直接带动就业人员共计1886人,同比增长24.42%。随着龙头企业的影响带动,集聚优势还将进一步体现。
二是示范带动,打造多元模式。以竹林增产、增汇、增效为目标,打造高质量竹林培育基地和特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按市场需求适度调整毛竹经营结构,积极推进竹林分类经营和竹木混交种植,直接带动竹区竹农2000余人,增加竹农收入9000余万元。同时,以龙南竹产区为中心辐射,推行竹林下多花黄精、三叶青、竹林灵芝等中草药仿生栽培,推广竹林下“龙游飞鸡”扶贫模式,直接带动就业12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6000余万元。
三是深化融合,提升品牌影响。把竹林经营与景区山水林田湖有机结合,壮大竹旅游、竹文化、竹民宿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集“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竹林小镇”三位一体的竹文化特色旅游综合体。打造“长三角”一号旅游目的地、浙闽赣皖国际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六春湖客运索道项目,目前接待游客已超10万人,实现营业额近1400万元。引入“互联网+”理念,依托新媒体直播平台,打通笋竹产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渠道,形成以“龙游飞鸡”“一盒故乡”等为代表的本地品牌,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同进带动本地农民致富增收。目前,“一盒故乡”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龙游飞鸡年销收入达2000万元,农民新增收入达1500万元。
三、前沿探索,当好固碳增汇“先行者”
一是溯源建设,打造“智”治平台。初步建立碳足迹精准智治平台。探索构建管理部门和产业从业者互动的竹产业碳足迹数字生态体系,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对竹产业资源、竹产品供需链、竹产业主体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全过程感知管控能力。完善竹材碳汇林、笋用林、材用林、笋竹两用林和生态公益林等的矢量图斑41万亩,完善竹林下产品原产地溯源信息,打造竹产品全供应链追溯体系;建设竹材碳汇林营建、监管、维护和计量场景100处,设立碳源、碳汇监测计量应用场景体系,持续监测生态碳产品的维护与增长。
二是强化保障,扩大中间主体。打造政府管理、企业服务、林业生产单位或集体(村集体、竹农等)三方受益模式,实现符合生态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区域生态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实施“租金+分红+薪金”的二次分配,实现“两山”路径共同富裕转换。建立林业绿色金融保障机制,加大工商资本对竹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截至2020年底,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7户,贷款余额4090万元;涉林小微企业121家,贷款金额1.75亿元;林农小额贷款3700多户,贷款金额0.93亿元;通过“银担合作”模式共为182位涉林经营主体解决了融资担保问题,累计担保金额超过3亿元。
三是需求导向,问“技”借智借脑。聚焦竹产业发展需求,借助绿色循环产业园资源优势,构筑竹产业科技创新链,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目前龙游县已与中国林科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保持联系合作,在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竹林碳汇计量监测和竹林碳汇交易项目储备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积极探索,目前已转化的应用成果,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材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同时,加快科技龙游建设,科技赋能竹产业发展,吸引集聚高端资源,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投入为4.16亿元,居衢州市第一,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9.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全衢州市排名第一。(龙游县林业水利局局长 吴正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