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简阳样板

四川简阳作为成都代管的县级市,紧紧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崛起的大好形势,一体深度融入成渝双城快速发展格局。在城乡发展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进步中,简阳市发掘简阳优势,突出简阳特色,提升简阳品质,一体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简阳之路,为四川全省和全国的城乡融合一体发展提供了简阳样板。

一体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第四极”,是新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最新部署,是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简阳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的中间枢纽,是成渝城市双峰之间的重要纽带城市。简阳市紧紧抓住成渝双城崛起的大好时机,一体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一是一体融入。简阳市的城乡发展规划,要一体对接成都市和重庆市的发展规划,做到无缝衔接、一体建设,一体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总体格局。二是深度融入。简阳积极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天府机场区位优势,补齐补强成渝双城的产业空档和服务缺口,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乡规划、人口集聚和乡村振兴中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

一体深度融合城乡规划与发展

在对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同时,简阳市高度重视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一是一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是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同期规划整体布局城乡一体发展愿景,实现了城市规划师和乡村建设规划师的纵向一体,编制镇街道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蓝图。二是一体建设。在一体规划的蓝图基础上,简阳市一体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本硬件条件。三是一体进步。由于有了城乡融合的一体规划和一体建设,简阳市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752元和19643元,分别增长6.3%和9.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一体深度发掘城乡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价值

简阳市紧紧围绕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在深度一体挖掘城乡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简阳发展之路。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依据简阳原有“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础,发挥临近天府机场的区位优势,发展简阳独特的产业布局。在第三产业方面,简阳市依托临近成都东部新区和天府机场的交通便利,有效利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三岔湖水库等独特绿色资源,在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美食旅游等方面开拓创新。在第一产业方面,简阳市紧紧围绕成渝双城生活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特色,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城乡融合发展简阳样板的未来愿景

借势成渝双城经济圈崛起的强劲东风,依据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坚持和加强简阳市委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协同力量,简阳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简阳之路会越走越宽。简阳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大胆探索,打造简阳创新样板。

继续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崛起机遇,开创独特的简阳经济结构提升。简阳市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在成渝双城产业缺位或不强的产业链之中,依靠简阳的空港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补齐补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等,以现代产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公园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创意经济。简阳市充分利用临近成都东部新区和空港的区位优势,依托优美舒适的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完善和宣传简阳的绿色生态品牌,大量建设“小而美”的乡村田园小型会议、会展庄园。另外,简阳市可以在靠近天府机场的周边乡村,建设高档次、小而美的精细化会展会议设施,利用距离机场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优势”,大量吸引小型会议、精英商务会谈、短期休闲疗养等人士,吸引在成都和重庆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到简阳旅游和享受美食。

整合简阳文旅资源,唱响“四川美食之都”的简阳品牌。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印记,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根脉,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人文资源。简阳市有着众多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挖掘,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如何整合简阳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广告的力度,这就亟需简阳市主动作为,加大整合宣传力度。

立足既有实践举措,探索城乡融合的简阳制度样板。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尤其是城乡深度融合的制度性建设更加艰难。为此,简阳市在城乡统筹融合的制度化改革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制度性改革探索和有益实践,未来还需要在城乡一体融合的制度改革中进一步大胆创新,引领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制度改革创新,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丰富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简阳样板的制度内涵,为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做出更大的简阳贡献。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责编:于 飞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