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林家铺子”卖生态 “点碳成金”谋共富

——浙江省龙游县创新竹林生态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浙江省龙游县竹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40多万亩,约占县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原国家林业局命名的首批“中国竹子之乡”。近年来,龙游县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牢牢把握全民共富主线,以竹林生态碳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提升竹林固碳增汇能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创新驱动,增强聚碳储富效力

搭建“一个平台”。组建龙游县林业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简称“林业两山银行”),通过股份合作、竹林租赁等方式,将分散的竹林资源进行收储、交易和经营,并成立专业服务队从事碳汇林监测和维护、竹林资源保护利用等林业事项。同时,积极探索政府、集体、竹农三方共同参与项目合作开发机制,按照“运营平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规模化发展竹材经营、竹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康养等产业,通过项目营运“租金/股金+分红+薪金”的二次分配机制,高水平推动“两山”转换。该平台近期将流转优质竹林1万亩,至2024年,将流转优质竹林10万亩,预计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或股金收入1000万元,并通过“林业两山银行”经营分红100万元,带动周边竹农薪资收入4000万元。

打造“两大基地”。以竹林增产、增汇、增效为目标,打造高质量竹林培育基地和特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按市场需求适度调整毛竹经营结构,积极推进竹林分类经营和竹木混交种植,培育竹材大径材用林示范区面积8000亩;培育笋竹两用林示范区面积8000亩;培育小竹笋用林示范区面积800亩;营造竹木混交林示范区面积1500亩,带动竹区竹农2000人,增加竹农收入9000万元。通过县运营平台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原料供应链关系,截至目前已和水发龙游公司、浙江新海业竹业公司等竹业龙头企业洽谈定向培育意向10万亩,以3度毛竹、长势良好为标准竹,按要求定向培育,定向收购。同时,以溪口镇为中心辐射带动龙南竹产区,推行竹林下多花黄精、三叶青、竹林灵芝等中草药仿生栽培,推广竹林下“龙游飞鸡”扶贫模式,建成竹林下经济高质量示范基地0.72万亩,重点推进全县40家村集体参与建设“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并完成省级认定林下道地中药材基地1个。林下基地直接带动就业1200人,增加村集体收入6000万元。

强化“三项保障”。建立林业绿色金融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融资、信贷、保险三项保障,加大工商资本对竹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继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融资业务,加大对笋竹产业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建立面向竹农的小额贷款和竹产业中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截至2020年底,由县林水局战略合作金融机构龙游农商银行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7户,贷款余额4090万元;贷款支持涉林小微企业121家,贷款金额1.75亿元;林农小额贷款发放户数达到3700多户,贷款金额0.93亿元;通过“银担合作”模式共为182位银农竹木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其他涉林经营主体解决了融资担保问题,累计担保金额超过3亿元。由县财政及林农共同出资,有序推进“毛竹收购价格指数保险”“林道自然灾害保险”,至2024年,完成毛竹价格指数保险参保面积10万亩,通过保险反哺竹农每年将达到500万元。

科技支撑,激发固碳创富活力

打造全竹绿色循环产业。筑巢引凤招引山东省属国资企业水发集团,打造全国首个全竹绿色循环产业园,吸纳原有因环保而迫停的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体,进行竹材综合利用及废弃物炭气液电联产,推动龙游县竹材就地加工,并带动衢州、丽水直至周边省域竹产业发展。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在产业园规划建设炭气液电联产系统,采用水发集团掌握的核心技术——国际一流上浮式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技术,将竹废料通过烘干、发酵,再经过生物质气化后“变废为宝”,制成活性炭、机制炭;热解气化生成的气体直接供于区内企业,大幅降低用气成本。同时,通过建设屋顶光伏为园区统一供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对竹材炭化或蒸煮预处理中产生的废水统一收集处理,从而有效降低用电、排污成本,实现一根竹子从竹根(笋)、竹竿、竹梢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形成生态循环链,实现废料资源化、污染“零”排放。

园区采用自主经营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模式开发,实现就业2660人,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772万元,上缴税收7221万元,实现利润11673万元。每年利用竹废料26万吨;每年产生余热供气57万吨,光伏电项目年平均发电量1966.02万度,可节省标煤5.9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8万吨。同时,该园区将直接带动当地及周边毛竹资源竹材利用50万吨(折原竹2250万支),新增税收10341万元,直接增加就业人员2270人,发放人员工资及福利22700万元,带动竹区农民就业2万余人,使本地及周边竹区竹农每年新增收入25000万元。

布局竹产业加工链条。根据竹产业加工工艺流程和产业分工,在重点产竹乡镇建立竹材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成品精深加工企业三级产业加工体系。其中,竹材分解点及初级加工小微园由林业部门会同乡镇政府统筹布局,村集体为建设主体,龙头企业和“林业生态银行”参与开发、管理、经营和收益分红,确保生产过程废水、废气等污染零排放。至2024年,新建或改造提升庙下乡长垄、溪口镇长田畈、沐尘畲族乡双溪村初级加工小微园,收储或规范新建竹材分解点10个,直接带动从业人员400人,年发工资4000万元,带动消耗本地毛竹1500万支,竹农收入1.8亿元。

建立碳足迹精准智治平台。抢抓竹产业数字化省县共建应用场景试点县机遇,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如竹材炭气液电多联产产业,以竹林资源一张图、竹产业主体一张网、竹林设施一指数、竹材加工全链条、竹笋产品全链条为竹产业碳足迹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核心,为村集体“消薄”和林农增收共同富裕,打下精准基础。探索构建管理部门和产业从业者互动的竹产业碳足迹数字生态体系,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对竹产业资源、竹产品供需链、竹产业主体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全过程感知管控能力,深化和重塑产业管理、产业服务等业务应用。完善竹材碳汇林、笋用林、材用林、笋竹两用林和生态公益林等的矢量图斑41万亩,完善竹林下产品原产地溯源信息,打造竹产品生长、采摘、加工、运输、销售全供应链追溯体系;完善以林区道路为主的竹林设施基础数据次干道1112公里,作业便道506公里;着力竹材碳汇林营建、监管、维护和计量场景100处,建立碳源、碳汇监测计量应用场景体系,持续监测生态碳产品的维护与增长。

文旅融合,注入减碳增富动力

实施“竹林+景区”工程。以浙江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六春湖景区入选“浙江省首批山地休闲旅游发展试点项目”“浙江省打造大花园耀眼明珠培育项目”为契机,把竹林建设与景区山水林田湖有机结合,着力壮大竹旅游、竹文化、竹民宿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衢州一号旅游目的地、浙闽赣皖国际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总面积约69.4平方公里,核心区2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亿元。现已完成六春湖客运索道项目,已于2020年4月底通过国家索检中心验收,并于当年五一黄金周启动试运行,至目前已接待游客约8万人,实现营业额近1400万元。完成建设木栈道8.5公里,完成沿线配套公共厕所与售卖点7处;完成桃源尖区块天空音乐厅观景台、星之牧场服务驿站;完成沿线70%强弱电、监控、导向牌设置。全面启动溪口“竹云上”旅游区建设,以竹海公园为核心,聚焦溪口老街、溪西村、黄泥圩等地的文旅资源特质,着力打造集“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竹林小镇”三位一体的竹文化特色旅游综合体。

实施“竹制品+文创”工程。深化区域品牌培育,积极申请溪口黄泥笋和龙游竹林灵芝等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保护标志,提高龙游竹产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营销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展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每年组织20余家竹企进行竹产品宣传推介和展示展销活动,竹海鲜笋专业合作社的笋干笋制品、龙游鑫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竹林灵芝等产品共获得金奖6项和优质奖7项。深化“林业企业+网店”“农户+协会(公司)+平台”“林业企业+委托运营商+平台”等林业电子商务模式,拓展竹产品销售市场。结合电商直播,引入“互联网+”理念,依托淘宝、京东、自建网站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打通笋竹产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渠道。目前已形成以“一盒故乡”为代表的竹产品展示馆,今年销售额达一千余万元。

实施“竹林+生态权”工程。全面开展竹林的碳汇监测、计量和林业生态权、竹林碳权交易。着力推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监测体系建设,设立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长期固定监测样地和各竹林生态系统分层类型碳基线测量,并对竹林生态系统类型固碳能力监测与评估,实施高碳汇毛竹林经营技术示范,通过不同情境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林的监测和评估结果,探索龙游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建设,形成具有龙游样本的技术集成和示范。发挥政府市场号召力,鼓励企业除了按照国家制定的碳交易市场及碳额度分配相关规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革新,参与国家平台碳排放额度交易之外,应当通过参与区域生态价值转化平台,通过“底价+竞价”的浮动价格模式,购买平台上挂牌交易的碳汇额度,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龙游本地能耗大户,在节能降耗技改前提下,积极购买区域竹林生态碳产品100万元,同时,享受加入平台品牌联盟之后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宣传机会,获得利润增长空间。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