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提出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理论和理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在为人民谋幸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抓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统筹安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3.003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此时回答的重大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和如何建设现代化国家,而要回答好这个重大问题,尚需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本文拟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对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一些论述。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对于经济学意义的发展,人们的基本共识是,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发展既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完善,从更广义上说还包括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发展往往与社会发展连在一起,称为经济社会发展。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包括的内容比经济发展更为广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对发展的研究,并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丰富的关于发展的理论。例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理论;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和生产要素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的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理论;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发展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对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理论,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统筹兼顾、做好综合平衡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理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理论,为其后关于发展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1]

在这样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总结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中国需要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开拓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等等。[4]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5]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理论和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最新成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指导理论和理念,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会一成不变,新发展理念在贯彻中的针对性和着重点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要实现新目标和新任务。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奇迹,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在17%左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有新目标、新任务,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的核心是要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上建设现代化已有几百年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14亿1千万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从总体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协调,实现绿色发展,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首先,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在为人民谋幸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就一定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先局部后全部、不断前进的过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制度。没有生产力发展,就根本谈不到富裕,没有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即使富裕也是少数人的富裕而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前进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自觉主动地靠改革发展去解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要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完善宏观领域改革,调节收入分配。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7]

其次,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抓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对今后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和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8]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9]

再次,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农村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11]

又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而且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对于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并取得了实际进展,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依然面临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任务极其艰巨。面对这样的态势,就需要准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2]要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同时继续加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13]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另一方面要抓住绿色经济变革契机,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4]

最后,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包括科技、制度、文化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的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鼓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生产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更加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抓住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高潮的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科技发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始终把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中国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安全和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15]。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就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就国际而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两大主题,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但霸权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

上述情况说明,进入新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16]

首先,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决维护国家领土、领海主权完整,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17]

其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安全与发展统筹,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发挥制度优势统筹安全与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实施安全战略防范风险与坚持高质量发展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夺取安全与发展双胜利,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注释

[1]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6月27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国政府网,2015年11月3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2959432.htm。

[3][11][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5][6][7][8][16][1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5页。

[12]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1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3页。

[15]《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10页。

[18]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5页。

Fully Implemen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Pang Jinju

Abstrac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ing are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CPC's centennial innovation efforts o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 and idea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facing new goals and tasks, we must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and every aspect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modernization, and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on the road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and gradually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open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mb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new development stage,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overal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逄锦聚,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讲席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等。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波动与经济调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责 编/马冰莹

[责任编辑: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