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政学携手,创新治水实践

近日,厦门市召开市河长办主任工作例会,听取厦门河长制研究院工作推进情况和重点课题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由厦门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办主任王伟文主持。 

微信图片_20211104095409

厦门河长制研究院自2020年8月创建以来,致力于开展河湖治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训和专业教育,确定《厦门市主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河流治理》《以河长制为制度化平台的流域治理法治体系研究》《厦门市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利用中水补充小流域生态流量的生态工程模型研究》为首批研究课题。

目前,四个课题已完成可行性专家评审、合同签订、项目选址、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监测、试验、论证等,预计年底结题,将为厦门市流域和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下一步工作,王伟文强调:一是新思想要纳进来。课题研究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跟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要求,站在政策理论前沿,时刻保持课题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二是新情况要摸清楚。紧密结合厦门治水新情况、新进展,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对症下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新举措要具体化。课题研究中的治理新举措,一定要具体化,便于复制推广,不仅能在厦门用,还能推广到福建甚至全国。四是新优势要发挥好。厦门受自然条件影响,水质提升难度较大,作为新成立不久的治水“智库”,厦门河长制研究院要发挥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为解决厦门治水难点提供强有力支撑。 

据悉,2020年8月6日,厦门市河长办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厦门市河长制研究院,协议规定双方将共同开展河湖治理的科研、教育和实践,打造政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水治理战略智库。  

协议签订以来,厦门市河长制研究院积极开展政校培训交流实践活动,聘请研究院专家讲师为全市河长开展两期河长制体系建设和河湖系统治理培训。

此外,依托厦门市河长制研究院平台,厦门市河长办联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积极开展河道生态补水、中水回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相关河湖治理课题研究及河长制立法调研,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构建河流生态补水工程模型,建设小流域治理示范点,为厦门市构建健康、美丽、幸福河湖提供智力支撑。 

河长制立法调研

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吕志奎教授牵头,开展厦门经济特区立法调研,完成了前期资料收集、赴市河长办主要成员单位和各区各镇街等20余单位开展立法调研座谈会,以及深入过芸溪、东西溪、筼筜湖等流域开展现场考察活动等工作,全面细致了解厦门河长制工作情况和河湖治理情况,听取各单位对河长制立法的看法和建议,旨在让河长制立法更符合厦门实际、更有厦门特色,更能发挥法治作用。结合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情况,已形成初期调研成果,《河长制高效能治理的实践路径》论文发表在《国家治理》周刊。

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

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曹文志副院长牵头,开展东西溪、龙东溪和九溪等四条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布点采样、水质监测、高精度遥感、河道矢量化叠加分析等做法,初步建立了包含水文、水质、水生态、水功能4个准则层、20个指标层的适用于厦门市主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河流生态补水工程模型

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黄金良教授牵头,深入埭头溪流域调研河源地形、水动力、中水补水、水质情况以及各个河段面源、点源污染排放情况,构建了埭头溪流域水文模型和水质模型,估算了埭头溪河流生态流量、中水补给量,评估了河道氨氮/总磷浓度随河段距离变化情况。

建设小流域治理示范点

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杨志伟老师牵头,选取翔安区受污染的西林溪作为示范点,通过安装爆气设备,投放菌种、鱼苗等生物,构建复合生态系统,有效消减水中COD、氮磷等污染物,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质。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