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百年大计:党如何实现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摘要】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既为迈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撑。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深入回顾与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新时期更好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极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步

筚路蓝缕,奠定中国共产党教育初心(1921—194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教育救国”成为影响社会的普遍教育主张。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教育观念变革。中国共产党员深入工农群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人民革命觉悟。二是教育逐步进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中国共产党通过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教育法规》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领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三是开启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比如,湖南自修大学就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等一批院校,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堪重任的“民族脊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民主与科学为底色,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实践,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发展,彰显了教育兴国的初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披荆斩棘,初创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1977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着力在学制改革、课程教学、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造与构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极大地提升了国民文化素质。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首次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之中。1958年后,国家和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文教事业发展空前繁荣。1977年10月,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我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旧教育和旧文化进行坚决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们党始终把改造和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创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与时俱进,加速推动教育改革进程(1978—2000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个面向”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启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次把教育提升到了影响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党的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助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将发展科技与培养人才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带领教育事业取得了全新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乘风破浪,教育均衡发展多重转向(2000—2011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人民服务”首次被写入教育方针;200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首次将“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同时,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通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重点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2011年,我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里程碑。站在21世纪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和发展时期,持续推动教育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历史台阶。

继往开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再次强调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这也是对新时代教育方针内涵的新发展。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开辟,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为迈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撑。

历史飞跃,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1921年,旧中国战火纷飞、民智未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接受教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5.4亿人口中,各级各类在读学生共2577.7万人,仅占总人口的4.77%;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达到2.89亿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从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发展到“幼有善育”,毛入园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4%提升到2020年的85.2%。义务教育阶段,我国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之路,且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20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升到99.96%,初中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2.5%。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毛入学率达到91.2%。同时,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相继建成,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春风化雨,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我国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据教育部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举措,深入实施一系列“补短兜底”的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实现“三个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切实保障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

培根铸魂,回归教育本质,提升育人质量。提升育人质量的前提在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明确育人的目的,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教育是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注重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着力培育“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对我国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强基固本,教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政策保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根据各个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将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实践规律的深刻总结以及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二是经费保障。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中的位置,是衡量或评判教育是否得到优先发展的关键指标。1921年,我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仅占财政支出的1%;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5.3万亿元,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三是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从1980年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至今,我国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四是师资保障。当前,我国教师数量增速明显,教师队伍结构逐渐优化,教师学历层次逐渐上移,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经济地位切实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五是信息化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三通两平台”稳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产生了巨大作用。

扩大开放,中国教育日益走向世界中心。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呈直线上涨趋势。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与此同时,我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35人,到1978年的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经达到了22.35万人,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为39.76万人,2018年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中国成为全球学生来亚洲求学的首选。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的四重治理逻辑

历史逻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百年来的发展巨变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早期领导人深入学校和田间,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主张,唤起工农大众的觉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旧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教育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这一论述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就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教育摆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领导好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能够领导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领导我国教育事业昂首阔步前进。

理论逻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住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持续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立足于我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继承“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核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科学论断。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的重要发展与创新。

实践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1922年7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方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发展方向,赋予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受教育权利逐渐得到了法律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的向往,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追求。

价值逻辑:坚持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高度,科学地揭示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三个面向”战略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升华的过程。

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惟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才能坚持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推动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同时,应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既要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支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方向和任务重点。对此,首先,政府应担负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责,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均等化等方面尽职尽责。其次,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教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明确学校权责,提升学校办学自主性。最后,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尽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改革评价导向机制。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以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地推进,评价机制的改革,需要同时推动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绿色评价”、普通高中教育增值评价、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评价等的建设,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其次,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积极营造宽松、包容、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把握各阶段人才成长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把创新的可能和空间还给学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变成现实的探究欲望。高等教育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突出科技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先发展地位。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现代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任友群、郅庭瑾:《立德树人要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人民论坛》,2019年第6期。

③郅庭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内涵与理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⑥顾明远:《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