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二十年来的全球变局与世界大势研判

——基于现象学与动力学的分析

摘 要: “9·11”事件以来的二十年,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全球经济“脱实向虚”,科技不断发展,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不少国家的社会结构“化整为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社会呈现撕裂态势。在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9·11”只是倾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由此导致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开始发生裂变,并不断加速着世界格局的改变。

关键词:“9·11”事件 世界格局 全球经济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如同开启21世纪的按钮,接下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全球金融危机、“大水漫灌”的美元政策、“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乃至难民潮、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大变局中很多剧情发展似乎都能从“9·11”事件引发阿富汗战争这一序幕讲起。

“9·11”事件中,被撞击的双子塔名为“世界贸易中心”,似乎象征着上个世纪所塑造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经贸体系被其视野之外的非美国力量拦腰撞断。随之而来的,是维护与反抗美国中心体系的全球博弈,以及货币与科技对一切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连续剧”至今仍在更新中。作为主角的“世界”,如果是一个人,那这二十年,他所经历的如同是在一次事故中的“脱胎换骨”。

世界现象学:二十年来的全球变局

2001年的“9·11”事件像一个分水岭,将世界的历史分隔成不同的阶段。透过二十年来的一个个现象,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正在呈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

世界板块“东升西降”

通过对比亚洲GDP与欧美GDP,可以明显发现“东升西降”的趋势。2001年亚洲GDP为8.9万亿美元,低于欧洲GDP及美洲GDP。但在2001年到2019年的19年里,亚洲GDP共增长了2.72倍,远高于欧洲的1.19倍和美洲的1.11倍。

纵观过去数十年中美GDP走势可以发现,近二十年中美经济实力差距缩小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之前的二十年里,中美GDP增速相近,中国GDP占美国GDP比例保持平稳,总体维持在6%—12%之间。2002年至2020年,中国GDP增速远高于美国GDP增速,中国GDP占美国GDP比例从2002年的13.46%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70.46%。中美经济实力差距快速缩小的起始时间点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9·11”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几乎一致。

1

国力的构成要素还包括科技,其参考指标之一是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对于这项指标,美国2001年至2018年的增速微乎其微,维持在2.70%左右;而中国同期经历了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0.90%增长至2018年的2.19%,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全球经济“脱实向虚”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东升西降”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全球不少经济体出现了脱离实体产业的大趋势。

“9·11”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金融化程度都有加深。据世界银行统计,传统金融强国美国、英国金融业增加值的GDP占比相比2001年有着显著的提升。具体来说,2020年英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1年增长了26%,而美国2020年则比2008年大幅增长39%。过度的经济金融化导致大量资金累积在股市,截至2021年1月,巴菲特指标(美国股市总市值和美国GDP的比值)达到221%,而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该指数为150%。在累积的经济泡沫化问题、美国天量印钞导致金融体系自我循环、金融杠杆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呈现脱实向虚的趋势。

全球经济脱实向虚的另一个表现是经济“虚胖”、债务高企。一是美国负债规模和负债率显著增加。2001年,美国政府债务为6.8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中,美国政府债务已突破28万亿美元,负债率在2020年突破110%,2021年一季度更是提高到133%。在高悬的债务下,美国联邦政府还在持续印发货币,2001年至2019年间美元供应量(M2)翻了3倍多,甚至在2020年经济下滑3.5%的背景下,全年货币供应量却依然大幅飙升,从15.3万亿增至20多万亿,几乎完全脱离GDP发展水平。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至今未解。2001年欧洲整体负债率水平为65.8%,但到2009年,欧洲债务率飙升,希腊等边缘国家政府债务率超过150%,赤字率超过3%,甚至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政府债务率也接近100%,连年赤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欧洲各国债务再次快速走高,2021年政府负债水平甚至超过2009年欧债危机。三是中低收入国家的负债水平持续走高。2001年之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成为美元超发恶果的主要承担者,在短短二十年内,中低收入国家长期负债快速增长200%以上,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大大增加。

科技创新“植数造云”

科技发展或是全球经济“脱实向虚”的催化剂。过去二十余年是人类快速数字化的二十余年。根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联合发布的《2021全球数字报告》(DIGITAL 2021: GLOBAL OVERVIEW REPORT,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已有超过52.2亿人使用手机,相当于66.6%的世界总人口;全球已有46.6亿人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达59.5%;全球已有42亿社交媒体用户,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53%。

《报告》同时指出了两大变化,表明全球数字化土壤越来越深厚: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社交媒体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增加了13%以上,新增近5亿新用户,并且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在增长。另一方面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首要选择,全球Android用户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超过4小时。从以上数据看,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全球经历了一个“植数造云”的转型升级过程,数字化已成主流,大部分事物都已变成 “可计算”的数据,整个社会的底层科技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社会结构“化整为零”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全球许多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以美国为例,二十年来,美国白人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68.9%降至2020年的57.3%),少数族裔增加,老龄化危机显著,社会结构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在就业方面,美国遇到的困难愈发严重。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不仅老龄化加剧,而且受产业空心化影响,年轻人难以找到工作、提升社会阶层。这一现状又催生了大量“尼特族”(NEET)或啃老族,即20岁至24岁既没有工作、也未接受任何教育或培训的美国人,其所构成的“啃老率”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18.3%。换句话说,在这一年龄段中,有近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在全面啃老。众多啃老族的存在,要么家中富足殷实无需工作,要么家中捉襟见肘自暴自弃,而贫富差距的现实也确实如此。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群掌握的全社会财富比例从2001年的25%左右增至2021年的32.1%;同一时期,最贫穷的50%的人群掌握的比例却从不到4%持续降至2%。如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怎能不愈发激化?

思潮趋向“明进实退”

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与世界各国社会结构的重塑相伴相生的,是变化多端的思想潮流。这些社会思潮看似派系庞杂、理论层出,实际都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的反映。

近年来,西方世界某些思想潮流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表面标新立异,实则空洞无物,对社会的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民粹主义和绿党思潮即为典型例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右翼民粹主义大旗笼络人心,其鲜明的本土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倾向,不仅将美国推到了相对孤立的境地,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粹主义高潮。同时,美国还存在着一股左翼民粹主义思潮,它以平等主义之名,批判资本主义权势集团。民粹政客的所作所为,看似是在为被全球化抛弃的本国民众发声,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却是利用人性弱点煽动极端情绪,结果也不过是为国内矛盾制造发泄口。另一方面,西方绿党近年来也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势力。绿党以青年人群为主体,以绿色政治为立足点,倡导“生态优先”原则。事实上,绿色环保仅是绿党思潮的幌子之一,其真实意图,是希望通过关注环保话题,吸引“要工作、要钱”的年轻选民,以此扩大权力版图。绿色环保理念虽然可作为抨击资本势力的武器,但归根结底,绿党也未能触及后工业社会代际不平等的根本问题。

变局动力学:改变世界的力量

“9·11”事件就像21世纪的一个引子,借着科技的“东风”,开启了改变世界的脚步。透过变局的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研究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改变了世界运行的哪些环节。

“9·11”:一只改变历史的蝴蝶

“9·11”事件就像一只扇动了一下翅膀却掀起“21世纪风暴”的蝴蝶。而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背后是由金融和科技赋能的世界体系,以及被现代化社会遗漏的群体。

“9·11”事件只是在变局的动力作用下倾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自此,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开始裂变,国运由鼎盛转向衰落。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将防恐作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不但未见消减,反而周期性地加剧。美国与穆斯林国家乃至非西方文明的关系整体恶化,并为反恐战争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与财政赤字,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心大为动摇。

而就在“9·11”事件爆发的同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步入经济崛起的征程。后“9·11”时代美中国力的此消彼长,也恰好奠定今日世界之格局。

科技赋能:“星火燎原”与“机器换人”

与过往三个世纪不同,21世纪是科技赋能的新时代。举例来说,万物“可计算”的趋势,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着机器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正在悄然发生。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6月发布的《2030年机器人技术展望》报告,全球机器人市场将从2021年的约250亿美元攀升至2030年的1600亿至2600亿美元之间。未来十年内,机器人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低工资和低技能密集型工作。体力劳动者的短缺和以前低工资国家的工资升级,将推动机器人更迅速地取代人类。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包含中国在内的亚洲机器人公司目前在市场上只占一小块份额,未来将面临与美国和欧洲制造商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市场需求更广、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专业服务机器人领域,将会迎来机器人创新和发展的“硬仗”。

美元霸权失势:美国收割全球的企图越来越难实现

“9·11”二十年来,美国长期通过金融霸权及经济霸权维持其国内经济增长。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先后采取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国内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同时利用多余的资本,购买新兴国家的核心资产;当经济形势转好,立即收紧货币政策,推动美元升值,引导全球资金流向美国,推高美元汇率,从而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可见,美国维持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霸权将危机及成本通通转嫁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那么,这种方法有可持续性吗?可以拯救一个“帝国”吗?随着美国在全球GDP占比的下降,答案是否定的。2020年美国为应对疫情开动印钞机,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上升。结果2021年6月份美国CPI超过5.4%,核心CPI达到4.5%,通胀水平创近四十年来的新高。而且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美元放水,绝大部分钱都流向了资本家,加剧了贫富分化。据美国税收公平组织发表的报告,2020年3月18日到9月15日,美国643名富豪的净资产总额从2.95万亿上涨到3.8万亿美元,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总额增加了近40%,总计约1.1万亿美元。预计未来美国的基尼系数会进一步提高。

此外,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霸权的本质,开始回避甚至抛售美债,并且提前加息以防被美元收割时,当前及今后美国通过货币政策转嫁通胀,试图进一步收割全球的企图将会越来越难实现。

其他力量的崛起:科技的下沉与普及

回望这二十年,科技从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逐渐“下沉”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1世纪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科技的发展进入快速轨道。起初,科技进步迅速武装了大企业、大资本家,成就了一批以亚马逊、谷歌等为代表的美国巨无霸企业,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公司。而随着移动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逐渐发展,近年来科技的普惠形态则越来越明显,远如中国电子支付和电商的高度普及,近如美国的“散户大战华尔街”等。

合理地应用科技可以对社会甚至全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科技下沉同样也会导致混乱与无序,比如通过普及率极高的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甚至影响美国大选结果;再比如特朗普的“推特治国”,使得原本直达大众的科技工具变成了撕裂美国的途径,甚至间接导致了2021年1月6日“冲击国会”事件。由此可见,科技是造福民众还是祸害社会,关键在于各国及各层面的领导者如何去引导科技的应用。

文明人类学:历史如何告诉未来

人类文明的历史似乎总在某种循环中螺旋式上升,“盛极而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当前的世界格局。当我们回看历史,再重新审视世界体系,对未来或许可窥知一二。

冷和平

“9·11”事件以来,新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大范围的热战打不起来,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也极难真正发动冷战。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武装战争成本过高。不仅包含金钱成本和生命成本,还有国内社会成本、国际声誉成本等。二是全球化的不可逆性。美国、中国之争与美国、苏联之争不同,以往美苏之间的相互依赖度与今日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度不可同日而语。三是从某种意义来说,超级力量之间的角逐,已经不需要纯粹依靠军事武器或经济封锁来发动“战争”,而是变成了多“战场”、全方位的博弈,比如网络战争、金融战争、科技战争、舆论战争等。而这些“战场”全部都要依托于科技实力,即使美国仍然在科技领域保持“老大”的地位,但中国逐渐拉近的距离使得美国开始变得焦虑,开始在这些非军事“战场”更频繁、更重量级地出招。

总之,在21世纪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大范围的战争很难出现,而发动冷战的条件目前也是不具备的,而在以科技为核心的真正“战场”上,看似和平的世界各国,其实仍在进行着博弈和对抗。如此一来,“冷和平”的态势正在显现。

软中心

“冷和平”的显现也说明了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令其深陷泥潭,不少人认为美国的“衰落”自此开始。如何定义与衡量美国的“衰落”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口径不一的硬性指标很难作为美国绝对衰落的直接证据。

事实上,与其说美国在“衰落”,不如说美国步入了一个实力相对下滑,且霸权逐步收缩的周期,更确切的说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相对于美国的崛起。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足4%,而美国的相应比重占全球的31%。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而美国的相应比例降至24%。仅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现在的中国与美国一样,都可视为世界的“软中心”。

得益于蒸蒸日上的国力,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望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达到更高的成就。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仅从零和博弈的视角看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很容易陷入狭隘的思想窠臼。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结合自身禀赋找到新使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这其中自然包括美国。

全数据

当前,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全数据”时代,美国与中国都在这个时代的最前端。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2025年中国的“数据圈”(即每年被创建、采集或是复制的数据集合)将达48.6泽字节(ZB),占全球总量的27.8%,跃居世界首位。海量的数据已经直接构成了整个社会运行和治理的基础性土壤和人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人们已经被“数字化”所包裹。

回首过去,从资源驱动的视角看,“9·11”的悲剧其实是撕开了石油资源驱动时代世界各国割裂加剧的遮羞布。当全球的差异暴露出来,部分国家的衰退路径也就显得尤为清晰。展望未来,唯有合作才能治愈各国正在加剧的数字化鸿沟,避免数据资源驱动时代重蹈“9·11”等类似事件的覆辙。因此,全球各国需要冷静地坐下来,求同存异,共同探索搭建数据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时代的共识性框架,协力解决例如数字时代的跨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国家安全与数据自由流动问题、跨境网络犯罪问题、对垄断性数字商品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监管问题、数字税问题,等等。各国携手创造一个公平的数字化国际竞争环境,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将会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

大金融

公平的国际环境也逐渐开始体现在金融领域。2001年,美元占各国外汇储备份额达到72.7%的高峰,但“9·11”后,国际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加快发展,美元外汇储备份额随之下降,到2020年已经降至58.9%。与此同时,人民币和欧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占比超过10%,对稳定世界货币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10月,欧元支付占比超过37.8%,首次超越美元成为全球第一支付货币。

另外,伴随数字经济在全球的发展,数字货币兴起。以比特币为例,自2009年问世以来,比特币蓬勃发展,至2021年8月市值稳定在了2万亿美金,甚至超过世界上多个主权货币。在各国央行加速研发数字货币的背景下,数字货币将对传统货币带来怎样的冲击与影响?利用数字货币交易安全快捷的特点,各国是否可以创建一个数字货币交易网络,来避免美元为中心的垄断剥削?数字货币又将怎样作用于实体经济合作,利用其优势为传统经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未来,美元体系面临挑战已然成为一种必然,未来金融领域的公平性还将进一步提高。

贵社会

2002年至2016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增速为16.8%,远高于小时劳动生产率9.8%的年均增速。而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足以弥补较高劳动力成本引起的企业利润下降时,企业退出风险也会增加。美国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美国的工资和劳动力税指标从2007年到2020年增长了15.68倍,这反映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生产成本的提升。

医疗、教育支出也同样显著。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1年至2019年,中国教育支出增长了9.79倍,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已经处于高位的教育支出同期仍增长了87.0%。类似地,2001年至2018年,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增长了10.48倍,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同期增长了116.0%。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环保成本同样显著。在中国,政府环保支出从2005年的149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681亿元,在13年时间里高速增长了3.48倍。俄罗斯该项支出的涨幅更加显著,从2002年到2018年高速增长了11.77倍。

高昂的生产成本、生活成本和环境成本下,各国自然难以支付巨额资金用于大规模战争,这也佐证了我们之前关于“冷和平”的观点。

结 语

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何,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各个国家和地区。“9·11”二十年以后的世界如何发展,既要看西方国家如何面对挑战,更要看东方国度如何正确看待现状、明确发展方向,世界体系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独角戏”。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历史的步伐既不会停滞不前,也不会瞬息万变,因此,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既要看清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要乐观寻找人类的希望与未来。

2

责编:罗 婷 / 周素丽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