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摸着石头过河”原理: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经验的战略管理学阐释

摘 要:“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过程中指导经济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方法论。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看,“摸着石头过河”是大型组织在不确定性环境和没有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进行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的战略管理原理,其核心方法要点是试点、实验和分阶段前行,目的是摸清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特性与发展规律以及重大事项本身的规律,从而在不确定环境中辨别确定性,并实现有效决策和有力执行。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原理 战略管理 中国共产党 经济建设 政策决策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将我国从一个“文革”后陷入崩溃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今天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

40多年探索前行,取得辉煌建设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重要改革举措都经历了先试验、再总结经验、再推广实施的阶段。

1986年,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改革时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既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呼吁要总结经验、不犯大错。他交待:“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正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运用“摸着石头过河”方法不断摸索和总结规律,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实现从“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充分肯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至2020年101.6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在2009年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对外投资国。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摸着石头过河”原理及其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曾短暂地效仿或学习过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但最终都因“水土不服”而失败。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经济建设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通过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整体、“干中学”和“学中干”等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策略,经济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

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家领导人是新中国成立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他在1950年4月7日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中谈到物价时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随后,“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一表述被广泛使用。

1976—1978年我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如何发展经济使国家强大起来,社会各界意见相当不一致。针对这一情况,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就我国经济建设问题指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他还要求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由此可见,“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方法,它强调在现有规律上通过探索创新获得真知,再进行总结和改进,最后进行推广。

“摸着石头过河”方法应用的典型案例

在“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以下是“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应用的三个典型案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然而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大锅饭”体制下的生产大队缺乏活力、社员缺乏生产积极性。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吃“大锅饭”的弊端暴露无遗。为改变现状,安徽省小岗村率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980年,邓小平对此表示认同和赞扬,中共中央也召开座谈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75号文件)给予正式认可。小岗村的做法随即在全国推行开来。经过多轮改革,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释放,这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沿海开放城市。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之后,为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共中央于1980年选定4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实施对外开放,1984年又增加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开放城市开展外贸业务和对外交流。经过试点,这些城市在对外合作上发展良好,经济效益明显。1985年起,中央逐步将长三角、珠三角、闽南金三角、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确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他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些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我国不仅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还吸引了众多外资进驻我国,这些开放措施的逐步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薄弱,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式。因此,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自己来摸索。例如,我国物联网产业经历了技术研发、产业化基础建设和市场化推广等十多年的分阶段探索。正是在众多新兴技术方面数十年的前期研究探索,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明确界定了新兴产业的概念,选择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如今,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部分产业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水平。

“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原理

“摸着石头过河”原理

不确定性环境与重大事项。“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环境不确定性和应对重大事项时无经验可参照的情境的形象化描述。环境不确定性与重大事项直接关联且存在以下三种情境:一是在组织总体发展事项上,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二是组织准备从事一项新的事业,但在拟从事的事业方面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以及对相关行业环境不熟悉而面临的不确定性;三是组织拟做的新事业或变革转型,面临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不理解以及抵制,而造成的不确定性。中国共产党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事项决策都面临上述三种情境的不确定性。

发展方向和目标。“过河”是对前进方向和目标的形象表达。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第一步是能确定比较明确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以及比较清晰的行动决策原则,这就是顶层设计。在政府发展经济建设的政策方面,顶层设计应该是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方面的内容。例如,我国政府在制定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地区发展等相关政策时,顶层设计内容涉及如下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我国2025年发展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低碳环保、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共同富裕、反垄断、地区发展差异、信息安全、产业安全;国际规则、与欧美国家间的竞争合作等。

试验与试点。“摸石头”是对通过试验或试点探索前行的形象表达。通过试验或试点探索前行可达成以下三方面目的:第一,在决策者对环境状况和发展规律、要应对的事项本身缺乏经验可用或可借鉴时,试点试验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和熟悉相关要素、关系、规律等以指导未来行动决策;第二,在决策者等少数人对事项的决策及其环境规律有自己的洞见,但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多数不能及时理解时,试验或试点就是用事实和结果改变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态度,达成一定共识的重要手段;第三,决策者对事项解决以及环境规律有一定理解,在选择具体路径时,试点试验能帮助辨别各路径的优缺点及适用的条件,同时还能发挥大型组织内部参与试点试验的中下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试点试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理论和逻辑思考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和通过实践发现规律再上升为理论方针的过程。因此,“摸石头”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有逻辑的思考,在现有理论知识与事实基础上进行手段—结果链的设计与预测,通过单路径或多路径试验试点来检验预测,从而把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事与人、要素、过程、关系、结果、影响关系等搞清楚。

“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过程与特征

“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以下五步骤的工作。第一步是判断和选择要过的“河”。筛选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从中选择需要决策的议题。第二步是确定“过河”目标。这涉及到前进方向、目标以及决策原则的确定。第三步是判断是否需要“摸石头”过河。分析决策事项及环境不确定性特点,判断属于哪种“摸石头”过河的情境,并判断可能的步骤。第四步是进行“如何摸石头”的设计并付诸实施。相关工作包括设计试点试验方案、进行试点试验、在过程中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积累知识和发现规律。第五步是根据试点结果确定是否扩大试点还是制定全面推广的政策或行动,确定方案并实施,相关事项进入常规决策和持续改进过程。

在中国情境下,“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分步走”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分步走”是由于环境不确定性和在特定事项的应对上缺乏经验或无经验可参考等事实决定的。这进一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第二个特征是试点试验,涉及“手段—结果”链及制度条件的设计、实施检验与创新等。在大方向明确的情况下,通过试点的方式研究重大事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多种路径的优劣,从而为扩大试验或全面推广提供有效决策与实施的基础。第三个特征是放权与内部创造性活力的激发。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333个地级行政区,以及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重大事项的应对上采用试点先行再推广的方法给了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空间。第四个特征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试点或“摸石头”帮助组织理解了环境和事项运行的规律,提升了驾驭能力,改进了方法、制度和手段,即通过试点或试验,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了确定性。

“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原理的理论创新

“摸着石头过河”决策原理不同于西方的“基于意见的决策”和“基于证据的决策”。西方国家的行政决策多采用议会讨论投票决策制,是典型的基于意见的决策。当某些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引起较大争议时就很难决策,决策就会被搁置,也进入不到将事情搞清楚的通道。西方学者也提出“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方法,证据来源于决策制定前的广泛收集,如西方议会决策过程中广泛用到的“听证会”等,但这里的证据都是事前的证据。

而中国共产党“摸着石头过河”原理是基于变革方案的小范围实验(试点)再扩大或推广,从而进行战略性决策的方法。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经济民主,即选择下级组织或地区进行试点,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馈后再依据结果进行决策。

与西方政策决策方法相比,“摸着石头过河”原理虽然也要考虑多方的意见、理论和现有的证据,但其重点还是放在变革方案的试点试验上,通过试点和试验更好地摸清环境规律和事项运行的规律,这使决策过程更进了一步,防止了决策在有争议的情况下陷入搁置,从而提升了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当然,中国情境下的“摸着石头过河”原理的应用对领导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从重大事项决策议题到试点试验需要领导人的强有力推动。

结束语

“摸着石头过河”战略管理原理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体制基础。一是中国几代国家领导人探索中国自己发展道路的认知与意识非常强;二是中国政策决策的“民主集中制”基础;三是在中国政府行政组织的多层级和庞大地方政府组织的情形下,晋升激励机制成为激活地方政府活力并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为“摸着石头过河”原理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与西方相比,“摸着石头过河”决策方法具有中国式创新,它有助于避免在决策及执行参与人员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议而不决的问题,是一种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有效性的战略管理方法。

【本文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受“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研究”(批准号:21AZD026)资助】

责编:程静静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