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成长成才

思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

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人民安居乐业的亲历者,将来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生力军,如何涵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增强其斗争本领,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强化理论武装,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基固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新时代大学生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高校要引导学生把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提高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紧密结合起来,使自身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为涵育斗争精神强基固本,为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一方面,高校要把培养斗争精神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倡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也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强化斗争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话语体系,增强理论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通过现场教学、微宣讲、微视频展播、情景剧表演、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体悟斗争精神,让他们乐学、善学,学得进、学得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提供永续不断的丰厚滋养。

厘清斗争内涵,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举旗定向。在远离战争硝烟、生死考验的新时代,斗争精神主要是指在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时迎难而上的勇气、坚强不屈的意志、沉着应对的定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斗争精神集中体现为敢于利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担责奉献的担当作为精神、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奋斗精神。自我革命精神是一个人不断成长进步的关键。大学生要常思“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既有自我肯定的能力,也要拥有自我否定的胸怀。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在思想上进行斗争,不断自我净化,打破僵化思维。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大学生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国家、人民、事业需要时,以“舍我其谁”的气度冲锋在前。为民奋斗是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锤炼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斗争精神的方向,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创造实践机会,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蓄势赋能。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是大学生涵育斗争精神的落脚点。只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把握好斗争方向和原则,才能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见微知著、科学预判,才能在艰巨的斗争任务面前拨云见日、攻坚克难。高校要着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密切家校沟通,创新校社合作方式,共同为大学生搭建更多涵育斗争精神的实践平台。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的深刻内涵,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主动深入基层、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思想上的淬炼、政治上的历练,为将来走上社会迎接更大风雨挑战、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斗争蓄势赋能。(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邹敏)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