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课”《置身事内》出版

读懂中国经济,解读经济生活背后的政府角色

图片1

近些年来,海内外学人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中有一些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解释中国发展的经济学,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希望能建立中国经济遵循的发展理论。对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而言,上至经济学家下至寻常百姓,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而非执著于为中国经济确定一套精准、严格的概念框架。

近日,兰小欢的专著《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由世纪文景出版,在这本书中,兰小欢选择描述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注重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涉及“怎么办”的时候,则注重分析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解释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而这本书的主角既不是微观的价格机制,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

连接中国现实与抽象理论

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在我国各大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中,占据主流的依然是西方经济学,课堂内外,对中国实际与舶来理论不符的情况也有很多议论。在兰小欢看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现象非常复杂,不同的理论与信息往往只能反映不同侧面,为专研经济学的读者补充政治、社会与文化等背景知识,为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提供理解经济现象的完整框架,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中国经济加速赶超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推动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国企主导投资,深度介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正如《置身事内》一书中所指出的,要理解中国的崛起,就必须弄懂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如何找到可行的方式来动员和调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并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来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这种“同情之理解”的视角,可以使我们客观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从经济现实出发,了解如何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而非从西方的抽象理论着眼,进行不切实际的批评。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中国政府在主导发展的同时不断寻求转型,面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谋求角色转型:从生产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从微观机制到宏观现象

结合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的写作

在全书的编排上,《置身事内》分为“微观机制”与“宏观现象”两大部分。在上篇“微观机制”中,作者分别探讨了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决策与行事逻辑、经济行为背后的财税收支、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等等,通过具体而微的细节,呈现出一个政治经济体的运作机制。下半篇探讨宏观经济现象,包括房价、城市化、贫富差距、债务、经济结构、贸易冲突,等等,解析这些纷乱的宏观现象,依然可以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行为入手,城市化政策、土地财政、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等,各种要素的联动形成了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生活。

从各个篇章来看,作者综述了当前相关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通俗的表述、生动的案例,以及带有简要点评的延伸阅读指引,加深了这本书的阅读层次。在书中,读者不仅能看到对斯蒂格里茨、克鲁格曼、科斯、周飞舟、周其仁、张军、路风等各领域经济学者的征引,也能看到葛剑雄、周振鹤、傅高义、福山、波兰尼、王赓武等一流人文社科学者的思想闪光。除此之外,作者还广泛查阅优秀的业界研究报告、新闻行业的深度调查,等等。不单单从经济学维度出发,而是吸纳各领域认识方法,以建立理解中国经济复杂面向的认识网络,兰小欢在这方面作出了严谨而有突破性的尝试。正如北京大学周黎安教授所评论的:长期深入一线调研的经历,使兰小欢能将最鲜活的政府实践与最前沿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相信这本书将被列入许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必读书目。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

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具体的

作为一个发展经济学家,兰小欢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的观察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出一种“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理解发展的目的不等于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国;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若不推进改革,此前的经验也有可能会成为负担或者陷阱。在这方面,国内外案例颇丰:韩国没有严格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制订产业政策,但在多个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新自由主义理念曾风靡一时,但至今留给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也只有一地鸡毛;之于中国,在理念与做法的探索上,则有着更大的空间。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真正认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是强调政府主导模式的万能,而是客观认识中国政府的“制度禀赋”,对政府在特定阶段的有效介入进行透彻地分析,尊重经济规律和具体的经济条件。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在世界贸易中的权重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当前的经济结构与国内外环境的要求,也与多年来资本市场和法律机制的建设水平相符;调整投资决策和调配资源的体制,增加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缩小贫富差距,是理解我国当下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的重要线索。

诚然,长期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压力,但“发展”的眼光依然值得重视。在《置身事内》第七章末尾,兰小欢提到,其实过去的40年中,没有几年是容易的,在放下西方理论权威的同时,也应该更深刻地理解何为“中国特色”,这种理解源自强有力的“制度禀赋”,源自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勤劳奋进的人们,也源自“实事求是”的精神,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如此。(文/钟超)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