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数据治理让疫情防控更有温度

夏义堃: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在德尔塔毒株叠加暑期出游高峰的非常时期,新一轮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广州、南京、张家界、成都、郑州等地的疫情防控举措升级,密接人员隔离、核酸检测以及流调溯源等相应工作快速展开。

从各地实践来看,疫情防控既是一项形势复杂、系统动态的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程,也是一项高质量的数据治理工程。成都的流调信息发布、上海大数据+核酸的精细排查、广州基于数据的“四个一”健康管理以及武汉、南京推出的核酸检测结果“码上见”……,大数据+网格化治理的防控模式更为精准快捷,也更富有人文关怀。幕后的人员轨迹追踪、疫情数据分析等数据治理工作发挥着“点石成金”的重要支撑作用,既提升了各地应急处置的快速监测、诊断和预防能力,也进一步彰显了数据治理的能力与智慧,使得政府的疫情防控举措充满温度。

疫情防控的温度取决于数据治理的协同性,需要打通疫情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公共出行、社交媒体、电信服务等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是数据抗疫的基础性资源,只有摈弃固守的数据专有思维定式,突破横亘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数据壁垒,真正建立起城市、社区、网格三级数据共享体系,才能够化数为智,实现多源数据的快速对接与融通汇聚,从而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体系。同时,疫情数据的采集核实与动态更新依赖于一线人员认真细致的辛苦付出,而数据互通与协同共享既是政府数据流通机制的优化,避免了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形式主义,也是为基层减负的数字惠民工程,不仅减少了基层的重复排查、多头排查压力,也极大降低了公众重复性上报的数据负担,使防控举措更为贴心。

疫情防控的温度取决于数据治理的精准性,需要善用现代科技手段,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一方面,要以畅通的数据流动创造价值。一线数据采集提取、汇聚挖掘、分析感知的一体化处理,能够快速实现疫情防控的数据汇集与集中调度、辅助决策与智能指挥,在规避“数据孤岛”顽疾的同时,上海、广州等地的“一网统管”还做到了“隐性传染源”的精准排查与防控手段的精准施策,助力防控模式从封闭式管控向精密型智控转变;另一方面,要以精细的价值捕捉推进疫情风险的识别和摸排。数据治理重在细节、贵在细节,也难在细节,运用数字思维和数据关联技术,可以在杂乱无章的多源数据中进行风险隐患信息的梳理清洗、比较鉴别、筛选研判,进而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与社区生活的细枝末节融入到疫情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加工、感知决策、报送发布与跟踪反馈的一体化防控体系中,真正做到顺应民心、体察民情。

疫情防控的温度取决于数据治理的整体性,需要坚持数据思维,构建数据全面赋能的战略框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疫情防控数据的及时采集、复杂计算、准确定位与精准跟踪等集成优势,本质上是标准性整合散落在不同部门的规模化、多样化数据资源,杜绝“底数不清”或“底数不全”的碎片化防控弊病,以数据驱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疫情防控观念、模式以及手段、路径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为此,需要建构一个贯穿疫情防控全生命周期,融合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发布传播为一体的应急防控智能指挥体系,从而提升态势感知能力、精准决策能力和差异化服务能力,以实现数据汇聚、信息共享、洞察感知、分工协同的系统化治理,力戒表格化扰民的官僚主义,使疫情防控举措更加暖心。

疫情防控的温度取决于数据治理的保障性,需要在数据开发利用中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无论是疫情通报中个人敏感数据的匿名化处理,还是基于数据的疑似病例/密接人员精准排查以及核酸监测结果的网上查询……,各地数智抗疫的模式创新旨在打造可信数据生态,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公民隐私权的尊重,从而避免了数据采集加工、群体识别、可视化呈现与传播发布等环节对个人信息的侵害。同时,“让数据跑路”的精准化治理也是体察民情、化解民怨、纾解民难的体现。针对社交媒体发文孕妇健康码黄码无法产检的报道,南京市第二天就出台了黄码孕产妇保障措施,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疫情防控选择。人性化的数据处理折射出各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追求,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践探索使疫情防控举措更加安心。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数据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标准,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必须激活大数据资源,以有温度的数据治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数据理念、技术与疫情监测、防控部署等工作的深度融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号:18ATQ00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数据治理   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