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绿色发展

摘 要: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绿色发展。淮阳区对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文化旅游、人居环境、产业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整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淮阳区为振兴乡村,应以生态为基、文化为脉、规划为纲,推动蓝绿交织、产业融合,以绿色为驱动、谋划项目。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生态振兴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淮阳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淮阳区近年来对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文化旅游、人居环境、产业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整治和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在乡村生态方面,淮阳区对部分乡村河道进行了绿化,对部分村庄的宜林地、道路和坑塘进行了美化,引导示范村根据“一村一景”的规划进行生态建设。在农业发展方面,淮阳区是河南省农业大区,全区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区域内都市生态农业已起步,尤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有了初步发展。在文化旅游方面,目前,部分村镇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农家乐、民俗文化节、非遗艺术节等,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人居环境方面,淮阳区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垃圾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围村垃圾、坑塘垃圾及沟渠垃圾基本得到清除,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在产业格局方面,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问题剖析

乡村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一是缺少乡村生态全局战略统筹,淮阳区乡村生态建设须从优化田园、水系、村落的总体格局出发;二是坑塘河沟等个别治理方式易造成生态隐患。

乡村旅游缺少精品项目,旅游配套设施亟待完善。淮阳乡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以餐饮和观光为主,缺乏与乡村文化相结合的深度体验,不利于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乡村文化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出圈”。目前既有的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以民俗表演和传统实物展示为主,缺乏文化创新,不能实现文化活化,缺少持续吸引力,难以实现乡村文化“出圈”。

农业仍需要高质量发展。淮阳区虽有了生态农业的雏形,但是农业发展仍相对粗犷,缺乏农业创新理念,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亟待延伸,农业与旅游、文创、科技等融合发展的程度较低。

淮阳乡村生态振兴暨绿色发展的路径

生态为基。乡村生态是基础,也是农业产业继续保量提质的关键。乡村生态涵盖农田、湿地、水域、村落,稳定的可持续生态基础会为乡村的文化繁荣、绿色发展留足空间。

文化为脉。乡村作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为纲。乡村振兴是一项须长远谋划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总体性的引领和整合。

产业融合。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乡村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统筹淮阳全域乡村生态基底、环境和系统,建立部门、机构、村镇联动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经济模式转型。

淮阳乡村生态振兴暨绿色发展的建议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以周口市淮阳区启动“十四五”规划、在编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整合淮阳区“百镇千村”试点规划、《淮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以及各类乡村片区及专项规划,统筹好与周口市中心城区的发展、统筹好淮阳文化旅游城的发展、统筹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为生态的优化、文化的发展、产业的融合等关键要素留足空间。

蓝绿交织,产业融合。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需要平衡生态系统底板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田、林木、沟渠、坑塘、村落都是乡村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生态化的治理和提升。淮阳的乡村要成为以水为脉、以水定产、以水利民,融合生态、文化、产业、生活的综合载体。同时以水脉结合乡村空间结构和产业片区特色,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通道、绿色景观廊道,让淮阳的乡村成为“蓝心绿带交织、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谋划项目,绿色驱动。一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随科技和信息不断升级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包括高产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绿色农业等;二是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环境和设施类项目,包括农村河流、水库、坑塘等水系的综合治理及水利工程;三是有条件的乡村,引入特色产业,不同的村定位对应发展不同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开启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通道,为淮阳全域旅游的架构予以有力支撑。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编:程静静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