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奠定了复兴伟业的基础,推动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保障,创造了实现复兴的正确道路,汇聚起全体人民投身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基础设置 精神保障 根本成就 人民伟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就是要靠着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去实现。

奠定复兴基础、造就复兴大势

从百年奋斗中积淀民族复兴“必要准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饱经劫难、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势必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那时起,为探索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也就积淀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准备”。

在构建基础设置中造就民族复兴发展大势。民族复兴“必要准备”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伟大成就”论述中得以充分体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些“条件”“前提”“基础”“保证”和“力量”,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置,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发展大势。

于发展大势中凸显马克思主义“行”。“四个伟大成就”所构建的基础设置,之所以能够造成“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新的征程上,面对产权关系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使用权为中心”的转变、组织模式由官僚制组织向合作制组织的转变、资源配置机制由资本同质性向资本异质性的转变等趋势,我们更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强化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

赓续红色血脉、强化复兴保障

于高度不确定性中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情况,意味着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意味着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做出更加巨大的牺牲。这就决定了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由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的政党来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为代表的中国最强创业“天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之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之所以将之称为“精神之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伟大长征精神作比,“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虽然牺牲巨大,但因其道路明确,确定性也就更高。

从“无我”奋斗中凸显中国共产党“能”。“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由此开始造就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发展大势,并凭着坚强的韧性、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取得每一个“必要准备”而进行艰苦奋斗、付出巨大牺牲、进行伟大创造。在这种情况下,伟大建党精神所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成了接续奋斗、接续牺牲、接续创造的重要保障。历史和现实也一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创造这样的条件,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使命意识。我们今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同样需要巨大牺牲,必须“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奋进新征程中彰显共产党员先锋作用。当前,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征程上追溯精神之源,还在于我们所要开创的未来是前无古人的,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都要为之随时准备着。这也是党中央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号召的原因。“党中央号召你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这也是为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的最好方法。

创造复兴之路、创新发展模式

从艰辛探索中创造复兴之路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所有成就中的根本成就,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清楚坚持这条道路的重大意义、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这条道路。

于伟大成就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条道路值得全体共产党员为之接续奋斗、接续牺牲、接续创造。

在改革发展中完善复兴之路。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提升奋斗价值、牺牲价值、创造价值的有效路径。这条路径,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但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所有权的基础性作用和使用权的关键性作用,以服务个性化知识和劳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充分认识同质性资本与异质性资本的相互作用,以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信任机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重点提升各类要素配置效率;要充分重视供给专业化与需求科学化的相互推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利用官僚制组织和合作制组织的特点,以组织向个体赋能为突破口实现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公务员等群体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统一,提升和改善重点群体的供给质量;要充分协调系统收益与剩余利润的平衡,以尊重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为原则营造人人负责、共享共建的社会氛围;要充分理解富足与稀缺的相互转化,以本质监管、有为监管、专业监管等手段提升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水平……以实际行动“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以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大踏步前进。

稳定发展预期、汇聚复兴力量

从为人民服务中汲取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86次提到“人民”,强调“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敬畏之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信赖之心、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勤勉之心,推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

在牢记初心使命中不负人民期待。“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赋予中国人民最稳定的预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凝聚人心的根源所在。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领袖有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正是带着这样的期盼和预期,中国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汇聚起“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力量,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继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于艰苦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凸显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何其有幸。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眼长远,依靠劳动和实干创造幸福生活;应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身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夯实“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微观基础;应秉承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提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韧性,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建功立业创辉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蔡圣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