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如何增强基层干部开展群众工作能力

摘 要:新发展格局下,面对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基层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可以更充分、更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凝聚群众。为此,需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解决社会矛盾能力、协同治理思维能力和创造公共价值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群众工作 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不断增强基层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新发展阶段国情、社情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之上,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基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将群众工作创新置于社会转型、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当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三者交织共存的社会氛围当中,在探索完善群众工作体系和增强群众工作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公共价值增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群众工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充分相信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将充分相信群众作为共产党人牢牢坚持的政治本色。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多艰难险阻,要始终相信群众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和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真正英雄,始终坚持群众是评判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成败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是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充分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实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无论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只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然能够化危为机,在英勇的奋斗过程中披荆斩棘,向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依仗和底气。

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思想认识和实践行动上打破传统的“政府干、群众看”的模式,有效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增进人民群众执行制度和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无数事实已然证明,放手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智慧和尊重群众意志,不仅可以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提升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形势下增强群众工作能力的着力点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号召群众共同感悟精神力量。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基层新情况、解决群众面临的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感召力。回顾建党百年的奋斗历史,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大灾大难中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忠实记录了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征程。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冲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全党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增强解决社会矛盾能力,善于化解群众内部纠纷冲突。社会转型、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共同构成了当下基层治理面临的新环境。过去比较简单的社会结构被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结构所取代,尤其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产业工人和新兴中产阶层构成了我国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异越来越明显,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矛盾。社会结构的紧张关系导致社会整合的难度明显增加,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愈加突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意平衡“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之间的关系,主动观察和发现群众内部潜在的纠纷与冲突,增强识别和运用不同治理工具的能力,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培育协同治理思维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相对复杂的社会情境中,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物质生活仍然是群众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物质生活已经取得较大改善的基础上,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物质生活之外的抽象层面,如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越来越依赖于基层治理效能的改善。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培育群众工作的协同治理思维能力,加强不同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的无缝衔接,主动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增进创造公共价值能力,巩固群众支持与合法性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坚强后盾。党和政府的决策也只有在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的基础上,才能以完备的合法性进行贯彻和落实。无论是获得群众支持,还是争取群众认可,需要通过不断地为群众创造公共价值来实现。然而,公共价值的定义、认知和测量并非一家之言,需要在群众广泛有序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协商和交流,达成创造公共价值的共识。增进创造公共价值的能力,要创新群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方式和渠道,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且注意发挥科技支撑的重要功能,提升其可及性、便捷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本文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受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ZDA023)、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课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农村民生突出短板问题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IRS2020-8)资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杨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永安、廉永杰:《论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逻辑体系》,《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2]汪仕凯:《“新群众”和“老传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群众路线》,《探索》,2020年第2期。

[3]陈琳、于飞:《当前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感知调查报告》,《国家治理》,2020年1月第4期。

[4]于水、杨杨:《“棘手公共问题”及其治理之道》,《理论探索》,2020年第2期。

[5]付秀荣:《加强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和有序参与》,《国家治理》,2020年2月第1-2期。

责编: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