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中学历史课堂

李淼老师

李淼老师

文化点亮心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重要出发点。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感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重大。

在研究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几乎囊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从历史学科课程的设置目标来看,高中历史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见,历史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日常教学中,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的点睛之笔,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对中华文明的敬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最直观的应该就是能够成为一节课中画龙点睛的妙笔。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我在讲授与提问过程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知识点的补充。如,在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对于西周的分封制,我加入了周代“巡狩与述职”的内容。通过介绍“巡狩”“述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的原始含义。同时,从周代开始,中央巡视地方的制度被历朝政府得以保留和发展。一个知识点的补充,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遥远的周代政治智慧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中的过时品,要引导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传统的东西,首先要做的是将传统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最擅长的永远是最喜欢的,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与思考的动力。

如何理解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我们有很多方式方法,可以与前代进行对比,可以参考诗词歌赋,更可以直面考古出土的各式文物。我选择了最直接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选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配合宋代开封的历史地图,这则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城市开封繁华的街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我知道,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已经借助孟元老的妙笔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间。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提取优秀文化并加以继承,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内容。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不仅能够事半功倍,更能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时,该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呢?我增加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看到这一题目,没有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我继续展示了几则材料,是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东方杂志》与《新青年》关于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论争。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做法,而《东方杂志》在论争中也没有正确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不全面的。

“继承还是批判?”,一则从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问题,将课堂研讨带入了高潮。我明白,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得出了认识,更获得了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

在学科阵地和社会大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融入学科教学,也可以梳理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从2013年起,我就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编写项目组。作为八年级上、下册的主编,我一直希望能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也尝试一下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路径与突破点。

传统文化教什么?怎么教?是发自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灵魂深处的拷问。北师大徐勇教授指出:“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国学经典,更不等同于儒家经典。它比国学经典、儒家经典这一对象更加宽厚,内涵更加丰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我们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祖先创造,经过一代又一代先民接力传递,穿越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筛选和过滤,从过去一直延传到现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表现我们民族的自我和特色,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继续传承下去的那些东西。基于此,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我们把传统文化分为“经典、常识、游艺”三个方面。所谓“经典”,就是国学经典;“常识”则范围更加广泛,小到一个概念,大到一种制度,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很多现象的来龙去脉,了解古人丰富的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游艺”则包括技艺技能、游艺游戏,既可以指琴棋书画等文人雅趣,又包括放风筝、踢毽子等游戏活动。如此丰富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设计,并做到无缝衔接,是我一直思考并加以突破的重点。

2020年,我应邀前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进行八年级传统文化专题课展示。传统文化包罗百家,如何将文本阅读《孟子》(节选)、文化知识(察举制)和传统游艺(围棋棋具)等不同模块的内容无缝衔接,是教学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我从儒家“选贤举能”这一选拔人才的理想状态,讲到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察举制。古人对于治国理政的智慧,不仅局限于政治实践,更可将其喻为对弈等技艺技能,进而讲到围棋的棋子与棋盘。至此,“经典、常识和游艺”三个环节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教材编写的初衷与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终于在课堂上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既可以依靠各学科教学,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课程载体。传统文化的舞台可以很大,大到能够承载教师无限的想象与智慧。而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成果,既可学到内涵丰富的知识,又能汲取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与思考的方式,能够喜欢学习,乐于致用。因此,我们将体验与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承古今、经略华夏”,我们在游学中走进历史,在研学中探究历史,在舞台上展演历史。同样,历史的舞台有多大,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有多强。西安游学,学生徜徉在碑林中,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文字魅力;研学课题,学生漫步在园林与胡同,记录老北京的历史,感受建筑的恢宏与精巧;历史剧汇演,学生尽情演绎,挥洒自如,用心去和经典对话;人文周活动,尽显传统文化对于不同学科的无尽包容。我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去理解,去思考,去演绎。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逐步构建完整的、系统的、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学习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不仅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能在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理解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兼容并包,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进而拥有广阔的胸襟与明辨是非的慧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心去传承,更需要用心去点亮。

(作者为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历史区级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