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前线杂志社举行

2021年5月26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人大学报编审、北京市委前线研究基地研究员林坚主持的课题“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举行。该课题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会议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副社长王梅主持。评审专家李德顺、魏鹏举、李明圣、杨平、代志新、樊良树、董惠敏,课题组成员金元浦、范玉刚、谢士强以及课题管理部门人员参加会议,共话“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议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干部石正义首先讲话。他指出,本课题从战略层面深入解读“文化强国”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他强调“文化强国”战略规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强国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大的动力源泉。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林坚从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基础和动态、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做了主旨发言,重点阐述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路径。他表示,课题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研究对象,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维度,把中国放在世界体系中,对文化强国进行国际比较,描述文明中国、思想强国、公共文化服务强国、文化产业强国等。关于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包括:现代文明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关于思想强国引领新发展,包括:古老智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引领新时代精神。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发展文化事业的方针,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用先进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包括维护文化安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远景与近期目标,制定三个“五年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和方法等做了阐述。

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与相关研究议题给出了评论意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德顺认为,课题应该深入探究“文化强国”的深层次内涵,尽可能落实到一些具体指标上,分若干阶段、目标,看我们到2035年究竟能做到什么、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实现“内有实力,外有魅力”:内主要表现为创造力、凝聚力,外主要体现为传播力、影响力。研究课题尤其要关注历史文化强国和小国为何在现代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存在差别、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他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了对比,认为美国经验具有“开放、市场、创新”的特点,文化上的开放使得其吸收全球的文化资源为自身的影响力服务;增强文化实力不是靠政府操作,中国从文化事业中挑出可以进市场的,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改革的第一步;创新具有文化活力和保持文化活力的典型特征,文化创新使得其水平、吸引力和影响力向前发展。要研究文化软实力、合作式对话、文化与法治的关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思路,对课题的性质和内容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本课题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研究对象,应该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背景中,因为文化建设是其灵魂、关键、基础;课题可以探究文化如何能够给强国赋能的问题,深入地诠释文化与强国之间的互动关系;课题还可以就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的关系进行探讨,突出“文化强国”对它们的指导意义;他强调本课题需要深入讨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对“文化强国”中的“强”做出具体的阐释,尤其要注意在面向国际时如何诠释“强”,注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开放和文化贸易,还可研究企业文化责任,指标体系要举重若轻。

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李明圣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着重分析什么是、为什么建、怎样建的问题。需要理顺文明中国与思想强国、公共文化服务强国、文化产业强国等逻辑关系,研究文化公信力;在进行文化强国的国际比较时,不仅需要突出其他文化强国的文化优势所在,也要指出其文化中的糟粕,从而为我国的文化建设起到警示作用;在讨论社会文明的内涵和外延、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关系时,也有必要从更高的视野出发,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的相互关系中,着重历史与现实、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国际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认为,本课题应该扩展“文化强国”中的“文化”概念,不仅要关注国家的主流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是旗帜、纲领,引领价值评判,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民间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文化上面,从国家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目前谈到文化建设都是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本课题可以就自下而上的角度发表一些看法,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不同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国家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内在统一性;从现实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代志新提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如何,在微观层面上主要取决于文化成果、文化人才和文化观念三方面的成就,要考虑行为、成本、信息干预等;本课题可以选择一些微观案例作为支撑,形成系列报告、品牌,以此来反映我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的实质性建树。

华北电力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樊良树指出,“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以人化文”,人创造文化。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老年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可以面向未来,探讨如何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结构中进行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主编董惠敏表示,本研究课题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强大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她认为,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文化自信、文化认同非常重要,本课题可以结合文化自信谈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炼出中华文化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精神标志;研究方法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舆情分析、数据挖掘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领域宽广,要面向现实,注重两个方向:事件研究和案例研究,在宏观总体中找准焦点,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展现,硬中有软,软中蕴硬,强调学习中的创新,着眼于未来形态,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认为应把握历史方位、历史脉络、新发展阶段,抓住核心点,总结中国道路、制度体系中文化的作用,梳理国家形象与文明体的关系,聚焦文明指向、文明跃升、文明领导权等问题;研究要体现特点,朝着未来目标,注重能做什么、怎么做。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员谢士强强调要根据未来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立足文化大国发展现状,突出重点研究领域,对标国际标准,注重针对性、时代性,既要有历史回顾、宏观把握,又要适应时代要求,回应重大战略,突出创意强国,发挥市场基础作用,不同主体分类实施,分层推进,把经济、科技、文化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把北京作为样板来研究。

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研究室副主任、基地办主任许海认为要突出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在国家竞争战略中强调问题导向;课题组和专家多交流,成果值得期待。

最后,课题负责人林坚做了简短的回应。他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与会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需要艰辛努力的奋斗过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课题组一定会充分吸取评审专家们的意见,结合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航、王清欢)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