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调查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公众有哪些新期待

调查时间:2020年末—2021年初

调查方法:通过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国家治理微信公众号进行问卷推送

样本情况:有效问卷3299份。样本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31—40岁(45.10%),21—30岁(43.19%),41—50岁(7.37%),50岁以上(1.39%),20岁及以下(2.94%);样本覆盖本科(37.95%),专科(30.86%),高中/中专/技校(23.34%),硕博及以上(5.97%),初中及以下(1.88%);从日常居住地上看,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32.40%)、地级市(29.10%)、直辖市(17.40%)、县级市(15.25%)、乡镇村(5.46%),港澳台及海外占0.39%。

重要发现:

·“超预期”是公众对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感受,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受访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尤其对外资外贸形势更为谨慎。

·公众普遍认为灵活的政策工具、鲜明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工业门类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优势。

·面向新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但90.45%受访者对我国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充满信心,尤以中青年群体最为乐观。

·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障碍,从地域属性看,直辖市受访者更担心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堵滞风险,而地级市及以下的受访者对流通和分配环节的梗阻更为担忧。

·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公众的普遍期待。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起点,如何迈好第一步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发展阶段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力回应社会关切。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如何打通?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如何办好自己的事?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展开了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已成共识,但我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之中复苏,“超预期”是公众对过去一年我国发展的突出感受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制度优势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低迷的全球经济增添一股强劲动力。本次调查显示,“经济势头恢复良好,市场主体韧性超出预期”(66.11%)、“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59.23%)、“外资外贸超出预期”(52.62%)是公众对2020年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的最大感受。可见,“超预期”已成为疫情之下我国经济发展关键词,公众普遍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进一步交叉对比发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受访者态度则更谨慎,尤其体现在对外资外贸形势的态度上。

在多重冲击下,中国用“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勾勒出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鲜明特点。调查发现,“疫情大考面前实现转危为机逆势而上”(47.38%)、“‘十三五’成果丰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45.71%)也是公众的突出感受。可以看出,中国高质量完成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千方百计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等历史性成就深入人心、有目共睹。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同时,也要认清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进一步调查显示,硕博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对“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增多”(29.44%)、“重点领域技术‘脱钩’风险凸显”(27.41%)更为担忧。还有16.28%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公众整体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的阐述,其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论述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新发展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大势、着眼高质量发展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并在不同场合围绕新发展格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科学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问及“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调查显示,61.90%的公众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述印象最深刻,“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57.56%)的论述同样深入人心。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中国机遇”,包括为全球经济提供需求增量、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和投资机遇等,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新发展格局着眼于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将使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调查显示,五成左右受访者更为关注如何切实把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55.05%)、“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6.29%)的论述印象深刻。同时“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4.52%)的论述也受到关注。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既要科学布局,也要找出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和薄弱环节,据此确定主攻方向和关键着力点,这样才能确保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实现。

公众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具有显著产业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超半数受访者表示灵活的政策工具、鲜明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全部工业门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们难免要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危机导向下的主动作为,更是着眼“十四五”、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长期战略。

对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哪些基础支撑”这一问题,调查显示,56.90%的受访者认为“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工具不断推出”是我国制度层面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对不同行政级别地区的公众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行政级别越高地区人群对这一优势更加认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国市场才能上下畅通。

在供给层面,“众多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集聚链”(54.68%)、“具备完整产业配套条件和工业体系”(53.20%)的优势得到超半数受访者的赞同。在需求层面,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五成左右受访者认为“高学历或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富集”(50.59%)、“物质基础丰富、市场主体蓬勃发展”(44.20%)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的基础条件。我国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1亿多市场主体,这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充分挖掘县乡潜力,能够有力支撑需求侧管理。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助力我国走稳走实的关键

对于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并科学应对新矛盾新挑战等问题,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58.90%)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交叉对比后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和所处地行政级别越高的受访群体越认同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是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同时,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56.41%)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52.62%)对于我国转危为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无数次的外部冲击,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最终都能逆风破浪,靠的就是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自己的事。构筑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才能激发新发展活力。还有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49.44%)、“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44.04%)是我国科学应变、化险为夷的根本要素。

公众普遍认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梗阻,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尤其要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迈向中高端、加快高水平开放融合上重点发力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痛点。调查显示,就目前来看,国民经济循环中不同程度的梗阻、“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尚不够顺畅”(50.56%)、“技术‘卡脖子’问题”(42.35%)是公众眼中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堵点。尤其在国民经济循环层面,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经济活动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生产环节中“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与需求结构仍不匹配”(62.90%)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最大阻碍。与此同时,还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流通环节中“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53.26%)、分配环节中“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49.74%)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地域属性看,处于地级市及以下的受访者对流通和分配环节的梗阻更为担忧,而直辖市受访者则认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堵滞风险需要警惕(37.98%)。

如何打通这些痛点堵点,是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当问及“为‘十四五’开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时,调查显示,“补足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短板”(62.50%)、“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制体制改革”(57.99%)、“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55.74%)、“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53.59%)是受选比例最高的四项措施。可见,公众更加希望改革、创新多管齐下发力,不仅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还要以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以便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

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核心要义是循环,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如何加快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这一问题,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迈向中高端”(67.20%)、“破除制约消费、储蓄、投资等体制机制障碍”(61.96%)是最关键的两项措施。54.99%的受访者认为“实施城市群战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举措同样重要。还有超四成受访者表示“以新基建助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43.35%)、“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42.89%)也是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由此看出,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经济循环效率,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是公众的普遍期盼。

2

与此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想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开放融合,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需要在“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66.02%)、“鼓励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61.84%)、“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56.08%)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还有很大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我国要在“利用新技术新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50.14%)、“优化国内东中西区域布局,创新区域外贸合作机制”(40.22%)方面求突破。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畅通对外合作的渠道与机制,增加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推动我国充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者已是国内公众共识。

公众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普遍充满信心,中青年群体心态尤为乐观;迈向“十四五”,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尤为期待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全球经济冲击为我国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当问及“您对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信心吗”时,调查显示,90.45%受访者表示充满信心,完全没信心的受访者仅占0.36%。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形成了形势向好的局面,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的信心,“人民有信心”必将激发更加强大的奋进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随着国内大循环的开启和政策红利的释放,各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对于国内大循环更利好哪些行业,调查显示,一方面,公众普遍认为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国内大循环更能为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兴领域(63.87%)带来利好。进一步与受教育程度进行交叉对比发现,硕博及以上学历(69.54%)和本科学历受访者(65.81%)更看好国内大循环为科技领域带来的产业变革。另一方面,超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制造领域(57.26%)、服务领域(53.74%)和投资领域(53.35%)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问及“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后,您更期待‘十四五’哪些发展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公众最憧憬、最希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4.96%)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62.47%)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交叉对比发现,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期待度更高。超五成受访者对“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59.26%)、“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55.20%)充满期待。其中,低学历群体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更加憧憬,初中及以下受访者甚至达72.58%。此外,对于“国家治理效能达到新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45.38%)、“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29.28%)目标的实现,也受到相当一部分公众的期待。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唐佩佩】

责编:蔡圣楠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