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松山湖科学城20年的积累和发展,行稳致远,对东莞发展模式转换、产业升级换代起到了动力源和催化剂的作用。进入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阶段后,松山湖科学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致力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追求,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贡献力量。

松山湖科学城为了实现引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做法,成效显著。

首先,聚焦发力重大平台建设。“从0到1”的原始创新,重大平台是基础,否则原始创新只是一句空话。松山湖科学城高端起步,瞄准未来十年、二十年,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实验室平台,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并将其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同时引入和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落户松山湖科学城,以重大平台驱动原始创新。

其次,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集聚一流的创新资源要素,小打小闹是无法实现远大目标的。松山湖科学城通过一流目标,吸引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五个一流”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从0到1”原始创新的强大合力。目前的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9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57.4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为9.46%。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2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国家级人才65人;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占全市62%;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5个,占全市69.4%;东莞市创新科研团队23个,占全市57.1%。

最后,构建完善的产业经济体系。原始创新成果需要有完善的产业和巨大的市场作支撑才能有广阔的前景。松山湖科学城依托大湾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全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拓展生物产业,引进了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博奥木华等生物产业企业,集聚各类生物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大力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引进汇川科技、拓斯达等一批代表企业,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深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企业23家,新引进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封装、高斯宝电气、华润电力分布式能源等项目。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区工商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11389户,其中企业占比90.41%。拥有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达34家。同时,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两届在松山湖举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在科学城区挂牌,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入选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省首批10个“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投入运营,国际化、年轻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创新创业不夜城”逐步打造,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司文君 / 周素丽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