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办实事、解民忧 > 正文

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构建高质量协同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七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展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画卷。2021年2月26日,迎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七周年。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2月25日,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天津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图片1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滨渤、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罗奎英、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等出席发布会并分别致辞。

图片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彭建强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研究员、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周立群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孙明华研究员、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国际大学院张暮辉副教授等应邀在会上做主旨演讲。

图片3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会兵主持本次发布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侯晓韧与来自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新闻媒体近2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滨渤在致辞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之举。七年来,天津参与其中、服务其中、受益其中,成就显著,同时也面临更为繁重艰巨的任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推动京津冀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构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需要理论界深入研讨。应突出政治站位、强化职责担当,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提炼阐释,紧密联系实际、展现天津作为。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罗奎英在致辞中指出,七年来,全市各方面凝心聚力,坚持以“一盘棋”思想,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服务于国家大局,全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建设绿色一流世界级枢纽港口,全面落实功能定位,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圆满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为开启“十四五”天津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在致辞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七年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共同谱写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华彩篇章。天津拥有独特的区位、产业、港口、交通等优势,以及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越条件。要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发挥朝内服务辐射“三北”地区、朝外直面东北亚、面向太平洋的“两个扇面”独特作用。

侯永志研究员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发展大局的新任务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各地优化提升发展定位。一方面,新阶段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考虑效率、公平、可持续和安全四维因素,并强化安全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新阶段各地发展定位必须考虑多方面的作用。比如,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中的作用,在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因此,“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依托现有基础,整合三地整体优势,充分发挥京津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战略支撑作用。

孙久文教授在“开创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局面”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要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努力开创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新局面,一是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完善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交通通畅程度及通勤情况等因素,形成全国统一的都市圈规划。二是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构建新增长极。未来要从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增长极模式转型为以都市圈为主的增长极模式。三是加快形成都市圈之间的网络与通道。单独的都市圈是不可能单独进行国内大循环,必须同时启动若干都市圈的构建,才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良好态势。

彭建强研究员在“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拓展和升级”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核心在于深化、拓展和升级,应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区域整体定位,对河北而言要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李国平教授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功能,也是落实战略重要措施。打造以各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目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出现了多个城市圈,至少存在北京城市圈、天津城市圈、石家庄城市圈三个大城市城市圈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如唐山、保定、邯郸等。因此,打造以各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有利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赵弘研究员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几个关键点”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现代化都市圈是以经济势能强大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形成的一体化圈域,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空间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又要防范区域内其他城市遭遇城市病困扰,应将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价值提到新的高度。城市病的根源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口多,还有对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原因。因此,从解决城市病到避免城市病,都需要构建功能分散化、多中心且有机联系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处理好城市发展中积聚和效率的关系,避免城市功能、人口在单一空间上集聚而产生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周立群教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演进与天津的发展格局”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实现新突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夯实三地承接平台和载体,使之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坚实依托和有力支撑。具体言之,当下需重审各园区定位,统筹优化承接格局,适时整合承接平台;找准有效承接的对接点,实现北京科技创新与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聚力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对接首都总部机构,营造标准高、机制新、生态优的服务体系;对标雄安新区,构建支持、对接、融合发展大格局。

孙明华研究员在“京津冀与日韩经济合作”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疫情冲击加速中日韩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整合。中国在率先控制住疫情之后,加强了对日本和韩国的快速通道、绿色通道的开放,使中日韩产业链和供应链得以保持稳定、开放与高效。在全球收缩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当下,中日韩之间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互补的产业与经济优势,加速了中日韩三国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整合力度。

张暮辉副教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东北亚大气污染合作”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雾霾污染成为了中日韩三国所面临的共同环境挑战。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的PM2.5污染状况大幅转好,这得益于中国政府调整能源政策、关停污染企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东北亚地区的雾霾治理应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三国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的监测及治理方面积极展开合作,分享成功经验。例如京津地区与韩国的首尔首都圈就已经建立了定期的专家会议机制。未来,类似的对话交流机制应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程永明研究员、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吕静韦副研究员分别做了“双循环视阈下的京津冀协同与东北亚合作”“京津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与经济增长”的成果发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四五期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京津冀三地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健全区域战略统筹、汇聚创新要素、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强京津冀与东北亚地区交流合作,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天津社科院科研处 潘汝南)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