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应坚持的原则

摘 要:扭转科技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设高效精干的科研梯队这四个原则。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我国在技术体系、生产能力、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卡脖子”技术 “杀手锏”技术 技术创新 科研人才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在某些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此,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纵观世界,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主动势态。其中,关键核心技术被视为“定海神针”“不二法器”,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因此,要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不能对其他国家抱有任何幻想。只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创造了人类奇迹。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领域的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废寝忘食、拼命苦干,填补了我国高科技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外国核垄断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复兴号高铁、C919大型客机、港珠澳大桥等关键领域、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达到了世界先进和领先水平。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一系列科技规划相继出台,重大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研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科技产出量质齐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大批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现有的人才资源、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条件的不同,在技术体系、生产能力、原材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要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国在技术体系、生产能力、加工工艺、原材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避免盲目照搬别国的技术设计、工艺过程和技术成果。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成果产出与这个国家的国内技术条件密切相关。美国将重大科技战略聚焦于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精密医疗、大数据及先进计算技术等领域,欧洲对工业技术相关领域关注度相对较高,日本近几年关注的科技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智能产业、能源资源以及医疗和人口健康等方面,这不仅是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需要,更与本国的技术条件直接相关。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仅有着制度上的独特优势,在技术体系、生产能力、原材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国国内技术特点与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是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方面的特点,在进行战略规划、布局关键技术研发时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发展技术。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高铁为例,我国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已经掌握了高铁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同时,我国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全球卫星导航、大型客机、深地深海、核能等战略性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技术体系。在未来发展中,要以既有技术体系为基础,加快在重大创新领域布局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体系,尤其聚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系统布局。要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注重资源整合,加强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力攻克关键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谋划、着力攻坚。

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使之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掌握提升综合国力所需要的所有先进技术。吸收和引进科技成果是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有力抓手。

要按照“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科技领域具有优势的国家开展有特色的合作,合理布局,多层推进,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要继续丰富完善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伙伴计划”,打造务实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科技伙伴关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与科技园区、共建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政策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合作。要坚持创新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根本方向,加强国际研发合作,构建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创新,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创新治理体系为理念,倡导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变革和模式创新,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加强对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的参与,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秩序、规则、标准等的制定,完善多边与双边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建设高效精干的科研梯队,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人才是当今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就是未来,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高效精干的科研梯队,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在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要大力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坚持目标分层原则,优化科研梯队资源配置。要注意科研梯队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科研梯队结构,抓好“以老带新”,形成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青年骨干、后备人才的合理技术人才格局。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机制,特别是要重视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使用,培育其科研团队精神。要注重提升科研梯队人员的技术实践水平,一方面通过组建学科技术群,发挥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群体优势,在起点高的重大技术项目研发中锻炼队伍,增强科研梯队成员间科研技能的互补性,形成具有团队精神、多学科交叉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中要突出个体的研究优势,结合个体特点及发展定位将其技术研究优势与团队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不仅使团队带动个人,也可以让个体推动团队,从而达到团队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要营造良好的技术人才成长成才环境,努力营造宽松和谐、鼓励上进的氛围,形成“政策引人,感情留人,事业稳人”的良性机制。一方面要优化学术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服务环境,以最好的服务聚集技术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技术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技术人才,真正营造一种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使技术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

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引导技术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术观,使科研梯队成员在具有出色才能的同时,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要求,高效、强有力地发挥技术人才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成为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排头兵”。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创造更多竞争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人力资源的储备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拥有规模结构合理的科技人力资源,是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基础与保障。要根据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流动状况等特点,不断优化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红利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锻造“杀手锏”技术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最宝贵战略资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争做科技先锋,一定能锻造更多“杀手锏”技术、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汇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实现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宏伟目标。

【本文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西安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臧雪文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