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主题发言嘉宾】

于立志 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一级巡视员

岳清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徐赵东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

观点一: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于立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把安全发展和应急管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对于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当灾害来临之时,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救援工具、防疫器材都是最宝贵的应急物资,社会组织和人们自发的各种抢险、救灾、援助等行为都属于应急处置的范畴,而安全(应急)产业正是为此提供支撑和保障的产业。

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机构)等组织,为人们无偿提供的各类资源、服务、知识、信息、机会、保障或待遇的制度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及凝聚力。而安全(应急)产业就是为此提供支撑和保障的产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安全(应急)产业是以满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等安全发展重大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其发展程度决定了今后公共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建设程度。

当前,安全(应急)产业已经作为全国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热门方向之一,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工信部分别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应急管理部先后印发了《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我们积极鼓励各地为满足国家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需求,以促进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为目的,建设集产品研发创新与生产、应急培训与演练等功能为一体的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的安全应急产品,完善区域安全(应急)产业链,提升地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为我们绘制了安全发展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观点二:城市安全发展可看深圳的探索与实践

岳清瑞:城市安全不仅仅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和财富日益向大型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城市安全面临自然灾害、生产事故、耦合灾害的严峻挑战,各类灾害对日益集聚的城市和城市群造成巨大破坏,导致的修复成本十分高昂。

如何实现建筑与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工程诊治是关键。工程诊治通俗来讲就是做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医生,它贯穿于运维全阶段并延伸到建造和消纳两大阶段。为什么要进行工程诊治?第一,工程诊治是经济社会发展标准和安全提升的需求;第二,工程诊治是城镇化后期适应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需要;第三,工程诊治是老旧基础设施持续运维的需求;第四,工程诊治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延寿的需求。

深圳这些年发展飞快,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风险也高度聚集。在这种情况下,保证特大城市的安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对此,深圳市进行了很多创新,成立了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汇聚了200多名各行业各领域研究人才,致力于城市安全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围绕顶层设计、风险防控、监测预警、隐患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和示范产品,闯出了一条“以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效响应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需求”的创新道路。

针对社会空间的善治安全,深圳市重点开展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等10余项战略规划,研究制定40余项相关政策;持续开展全市、全行业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形成了1张风险地图、2个标准、5个清单、8个细则,以及22个指引;同时,建设市级综合性安全教育场馆,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安全体验学习,组建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打造安全急救社会力量。

在信息空间的智慧安全方面,主要从业务驱动、标准先行、流程再造和服务配套上开展行动。业务驱动上,深圳市建立应急管理的“一库三中心N系统”,“一库”就是统一开发一个大的安全数据库,“三中心”就是建立监测预警中心、应急智慧中心和宣传教育中心,“N个系统”就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整合。标准先行上,在各项工作中重点开展标准提升、管理创新、技术协同。流程再造上,“数字化”优化“业务”、“信息化”拉动“标准”、“智能化”提升“效能”。同时配套开展全过程服务,确保各项工作切实有效。

针对物理空间的本质安全,进行了天空地一体化安全的监测工作,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解决方案,以检测和监测为抓手,建立系统化的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和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目标是向“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消纳”发展。

观点三:建立多灾种一体化城市灾害应急管控平台

徐赵东:一个城市绝大部分灾害损失都是灾害引发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破坏造成的。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是由灾害引起土木结构的破坏导致。

首先,当前先进的传感和感知装备大多数未能有效考虑土木基础设施的特性,土木基础设施特性很复杂,比如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我国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建立各类基础设施的防灾和灾害环境的监测体系,我们要考虑监测这些基础设施设备的传感性能怎么协同优化,高效监测这些基础设施。其次,灾害溯源定位最新进展。借助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发展了各类识别和方法系统,但是土木设施特性复杂,带来了多元异构、处理困难等问题。同时,还存在难以快速感知和识别出早期灾害,或者轻微损伤的情况。再次,灾害的状态推演。已经使用的监测数据预判系统,如国内的危化品泄漏预判系统等,多数是针对单一灾害推演,尚未考虑到多灾害链发效应,缺乏成体系的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灾害预判和模拟系统。最后,跨部门协同的多灾种一体化平台。未来我们应重点开展具有众多设备接入、大数据处理、跨部门系统管控的多灾种一体化的城市灾害应急管控平台研究工作。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灾变特征,研究传感系统的协同优化配置技术,构建多尺度监测系统。结合多制式全业务应急融合通信技术,实现在极端环境下有效回传灾害现场感知数据。

对于灾害溯源定位方面,构建受灾区域超精细分辨率灾害数据处理方法,发展多尺度异构定位、能量基定位、波动基定位等溯源定位技术,并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灾害源或灾变损伤的精准可靠定位。在灾害推演方面,需要基于灾害链机理和城市基础设施灾变特性,构建不同灾害场景数据与领域知识协同驱动的事故演化模型。

基于现有的研究和防灾减灾救灾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在政策机制方面,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专业化人才培养,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的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整体实力。在传感监测方面,应研制低功耗应急装备,发展应急融合通信技术、构建多尺度监测系统、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监测、发展多元异构灾害数据处理方法和重大基础设施灾害的精确定位技术。在应急平台方面,以信息化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措施的现代化,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在法规标准方面,加快修订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以及应急救灾的技术标准,运用法治方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因故未能出席现场会议,由徐赵东教授代为发言)

责编/王驰 宋畅 王博 谢帅 韩拓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