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亟需打通“政务信息烟囱”

摘 要:基层治理中的“政务信息烟囱”主要表现为,各部门间的政务管理系统彼此独立,无法互联互通,导致系统资源碎片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出现,阻碍了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打破“政务信息烟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推动条块部门的有机协同、政务信息的流程优化和政务数据的内在整合,从而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关键词:政务信息烟囱 基层治理 协同合作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从一般意义上看,“信息烟囱”是指信息系统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相互之间不能进行互操作或协调工作的现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政府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基层政府在逐步推进以各种类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中心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政府治理中不同类型的“政务信息烟囱”问题。

“政务信息烟囱”的表现与危害

从当前来看,基层治理中的“政务信息烟囱”在纵向和横向层面上都有所体现。纵向上主要体现为各级垂直管理部门建设的政务信息系统彼此独立,而横向上则表现为,各部门间的不同业务板块往往自建系统导致管理分散。由于开发或引进的政务信息存储方式、操作系统、使用软件以及应用系统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难度大大提升,从而导致了系统资源碎片化以及数据“孤岛”化。以上这些情形在实际运行中容易阻碍基层治理中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使得职责同构、权责交叉等问题更加明显,甚至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而且加剧了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同时,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层政府需要提供更好和更为优质的公共产品。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本应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平台所可以提供的自由流通共享的各种政务信息资源,给予群众最大的便利;但是却往往由于“政务信息烟囱”等问题的存在,基层政府在回应人民需求时,并没有充分利用新型治理手段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反而造成群众办理各类证明、审批等政务事项时重复交表、多次往返等现象出现。这种情形既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花费的成本,也加大了群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更高效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打破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政务信息烟囱”,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多措并举打破“政务信息烟囱”

推动条块部门的有机协同。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打破基层“政务信息烟囱”本质在于推动部门与机构间的协同与合作,许多地方之所以出现“信息烟囱”,很大程度与上级条块部门没有有效协同有关,导致作为下级政府的基层政府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打破由此而产生的“信息烟囱”。因此,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重视顶层设计,整合横向和纵向的政府内部信息资源,从逻辑上打破政务信息资源的条块分割体制机制障碍,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采用多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实时解决群众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明确不同部门职权和职责的基础上,将各个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沟通纳入绩效考核当中,推动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

推动政务信息的流程优化。政务信息的运行有其内在规律,我们需要在尊重其规律的基础上,对其流程进行优化,从而使得信息互联互通,减少信息流通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基层政府要以提升政务服务便民化程度为目标,对原有的基层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尤其是针对可能导致“政务信息烟囱”产生的各种因素,辨识出核心政务业务流程并对核心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过程分析和研判,删除重复性流程与非必要流程,缩短流程时间并减少流程层级,尽可能实现政务信息的扁平化,以便更好地对基层社会进行有效引导和治理。就基层治理实际而言,更需要突出指挥和决策的功能,以此为目标找准可能影响信息整合的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务信息流程重新规划。这个过程需要以政务信息资源增值、提高服务效率和节约治理成本为目的,加强政务信息流程间的协调,实现政务信息系统的接轨与有机整合,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估,从流程优化的角度将“政务信息烟囱”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推动政务数据的内在整合。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政务数据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为基层政府进行科学研判提供及时而可靠的决策依据。因此在实现了条块部门有机协同和政务信息流程优化之后,重视对于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所提供政务数据的清洗、分析、提炼、加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这些政务数据的充分整合可以为打破基层“政务信息烟囱”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目的。

【本文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臧雪文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