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六个本质特征

摘 要: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手段。其不仅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更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承担着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我国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是国内国际市场有效融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协同互动的生动反映,是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维护国家安全等目标的重要保障。

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机遇、风险与挑战并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便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接下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创新”二字在《建议》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47次之多,党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要求。由此可见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新型举国体制?它与传统举国体制有什么区别?它的“新型”体现在哪里?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在当下极其重要。

举国体制的发展变迁

举国体制,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和政策法规,举全国、全社会之人力、财力、物力和各种社会资源去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深刻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原则和思想。

我国的举国体制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古代的秦修长城、汉击匈奴,到近现代的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均是举国体制的生动体现。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到“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两弹一星”到新时期的“嫦娥探月工程”等,无不闪烁着举国体制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 ”。

新型举国体制“新型”内涵

富有生命力、战斗力和优越性的举国体制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进化。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不仅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而且更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相比传统举国体制,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型”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新型举国体制不仅需要有为政府,也要求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中最重要的“新型”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更好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特殊背景下,传统的举国体制自然也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行政配置资源的痕迹明显,过于依赖政府、忽视市场作用,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理顺举国体制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和作用成为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议》则明确表示要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可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

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并深化自身改革,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同时,更好发挥统筹协调的宏观调控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财税手段等,调动和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社会、多部门跨领域多元参与、协同作战的局面,真正凝聚起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克难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各项资源。另一方面,市场要更为有效,各部门各组织就要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鼓励良性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打击地方保护,保护企业等参与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终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集中体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也需与时俱进,尤其要摈弃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传统举国体制的桎梏,减少资源的行政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既满足举国体制既定目标关切,也实现各参与主体的经济目标;既重视商品技术链,也重视商品价值链。总的来说,新型举国体制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正如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的,要“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作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强调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以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前提

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是关键。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国家治理效能的新提升,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具备全球化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跨国生产链、全球价值链逐渐稳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然而,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革,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逐渐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挑战,反全球化浪潮不断涌起,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形势愈加错综复杂。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走越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指出“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更加凸显全球化特征,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重视国际市场;不仅要重视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开放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以及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协同。

新型举国体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

当前,各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竞争,其中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无端打压不断增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发展阶段应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更好应对外部环境考验。

《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可以说,新型举国体制是突破国家重大技术短板、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实现核心关键技术顺利攻关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新型举国体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新形势,如何夯实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便成为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应有之义和最高目标。毕竟,一旦失去国家安全屏障,不能维护国家安全,举国体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福建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JA12013S)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光明日报》,2020年11月4日。

[2] 李民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2期。

责编:臧雪文 / 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