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李德明:高校安全教育与安全文化创新

编者按: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伟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2020应急管理峰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开幕。本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由论坛开幕式、2020应急管理峰会、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会等单元组成。

以下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德明在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会上的演讲。

李德明xiu(1)

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规划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以服务教育改革创新为使命,面向新时代,努力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推动建设全球教育创新。规划中心从2017年就开始立足教育,关注应急安全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做了很多调研,走访高校、企业。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已经把应急问题上升为体系建设,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19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基于前期大量的文献研究、调研,共同发布了“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核心机制,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领先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构建全国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平台,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现代化提升。

基于这几年我们开展应急安全领域开展工作的实践与经验,我想重点来谈谈高校的安全教育与安全文化创新。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较为突出的校园安全问题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高校是一个场域,老师、学生、管理人员是其中的核心角色。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创新,也离不开这三类主体。我认为,加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三者应有不同侧重,现阶段学生应重点注重安全意识的提升;老师应重点注重安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管理人员应重点注重校园安全的数字化提升,以及整个学校安全体制的建设和文化的提升。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首先是一种生命教育,没有稳定的环境,学生的人身安全将面临危机与隐患;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公众教育,大学生作为公众主体之一,影响着高校也辐射全社会;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学生进入校门那一刻到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及家庭生活,无时无刻不显现出其影响作用。调研显示,目前大学生发生概率高、影响大的五方面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特别关注。

大学教师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在教育教学,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我们从调研中发现,从目前大学课程安排来看,关于安全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特别是安全类必修课,几乎没有开设。目前,尽管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安全宣传,但就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的途径而言,缺乏系统高效的途径,课堂、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应将消防知识、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与我们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且在生活中常用的安全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此外,对于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内容,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因此,设计相关的安全课程并纳入核心教学体系,是大学教师当前重点工作。

强化高校治理,构建安全管理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的重点任务,也是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抓紧抓实隐患排查整治,着力强化重点部位管控,全力维护校园安全,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时代,智能校园安防系统、基于5G的智慧校园建设开始逐步在校园内普及,尤其是这次疫情以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个人防护、校园管控、医院救治、远程医疗、康复照护等环节为校园疫情防控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利用新兴技术创新校园安全管理的好例子。

高校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创新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科学、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通力协作。只有开展积极有效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和谐校园的构建,才能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成长保驾护航。

160592945516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