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柴俊勇: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编者按: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伟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2020应急管理峰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开幕。本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由论坛开幕式、2020应急管理峰会、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会等单元组成。

以下为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柴俊勇的演讲。

柴俊勇xiu(1)

今天,我想就“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这一主题,谈三点学习体会。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 “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命题;在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对“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作了深刻阐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提出了城市治理的系统路径。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提出了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出了城市治理的生命理念。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平安是最重要的民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最重要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他对上海的干部说, 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他对武汉的干部说,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 他在视察杭州云栖小镇时,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有了更具体的阐述: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今年4月13日,上海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召开,这件被认为是上海疫情之后“迫不及待”要做的大事,同时显示了上海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渴望和决心。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大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两张网”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牵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的有力牵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强同志再次强调,上海正抓住建设“两张网”这个牛鼻子,做到实践中管用,基层干部会用,人民群众受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定要努力打造成为我国城市的治理样板,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新境界。

城市建设发展要强化韧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城市化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变革趋势之一,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家园。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大型、特大型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群、都市圈正加速形成。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发展不断加速。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市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必然遭遇超出一般逻辑的社会风险,防控难度越来越大,传统与非传统事故风险以数量级增长。必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国际防灾减灾机构提出的“韧性社区”是城市社会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动人际关系网络和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以柔克刚的力量。而所谓有韧性的城市,是指经历自然灾害、瘟疫、社会冲突等突发事件之后,城市能快速重组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能力。“韧性之城”包括防控自然风险、安全风险、生产风险、疫情风险等所有特大城市可能遭遇的风险。所谓韧性,就是在受到意想不到的重大冲击后,城市可以迅速恢复,回到原来的正常运行轨道。如果一个城市没有韧性,就会丧失抗风险能力,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如果城市的发展不能保持足够的韧性,那么这个容器就可能“爆裂”。城市的韧性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看上去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却是城市得以长期存续的根本依据。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证实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的各种风险难以预料。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亟待提高。当代风险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高变异性、难追溯性和紧迫性等特征。所以,应急处突能力在于时刻准备着。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市治理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应急管理新格局

灾害是块试金石,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面前,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以社会凝聚力优化城市系统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安全能级。在增强“三个能力”上积极探索。即增强对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感知能力、对城市运行趋势和问题演化的研判能力和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努力做到在思想上要超前、在准备上要提前、在时机上要抢前、在教训上要瞻前、在工作上要向前。务必做到决不能对风险来临缺乏应对举措,决不能把专家团队作为摆设,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决不能造成损失无人担当。

一是建立政府引领、市场化运作的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立起一支专业队伍;二是要研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予以长远保障;三是要借鉴国际通用做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开展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安全运行保障预案研究。只有做到更精准、更主动、更协同、更快速、更科学、更便捷、更有效、更安全的“8个更”;全灾种、全方位、全预料、全过程、全社会的“5个全”,才能真正形成务实管用、高效便捷的超大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经验和模式。

坚持高位统筹,不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创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部署,着力抓好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工作,研究推进城运中心和“城市大脑”建设,在构建体系框架、打通部门壁垒、设计智能化应用场景、形成管理闭环等关键节点上主动作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充分体现了抓改革创新、谋改革创新、推改革创新的强烈责任担当。

坚持系统集成,强力推动管理力量协同融合。系统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治理理念。坚持把系统集成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注重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不断加强各城市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综合联动,提高“城市大脑”整体效能,放大神经中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7×24小时、全时空、全地域监测的动态运行体系,实现主动发现和快速处置,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成效。

坚持互联共享,充分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坚持深化管理信息“全域共享”。一手抓数据归集共享,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推动各部门多个系统的管理信息“全域共享”,找出堵点、列出清单、逐一攻克,实现信息“全程跑通”。一手抓数据高效利用,建设“城市大脑”,聚焦城市管理难点,梳理应用场景,并不断加强数据的挖掘、筛选、加工、整合、分析,让归集的数据“活”起来,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升。

坚持流程优化,完整构建城市管理闭环链条。技术应服务于管理需求,管理理念要跟上技术发展。不仅注重加大智能技术的运用,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改变、管理流程的优化。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推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联动处置、职能互补,逐个模块开展管理流程再造,构建事项智能发起、资源智能调度、过程智能监管、结果智能应用的工作链条,实现从“数据循环”到“管理闭环”的转变,不仅使得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而且助推政府管理机制更新、能力现代化。

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注入迭代升级强大活力。搭建共建开放平台,让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积极开展合作共赢战略协作,实现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想法,让科研院校成为城市管理的“外脑”。按照部门提出需求、企业智力支持的思路,联合行业巨头以及高科技等“独角兽”企业,成立社会治理联合实验室,确保“城市大脑”研发过程中,功能全面性、技术敏感性和运行有效性始终走在前列。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