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用好党建扶贫经验 有机衔接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战略和长效机制,两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责任。1986年以来,党建扶贫先后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帮扶工作队时期和全面动员的精准扶贫时期,党建扶贫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扶贫攻坚战役中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相较于传统的扶贫模式,党建扶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党建扶贫凭借制度优势,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其次,党建扶贫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再次,党建扶贫凭借贴近一线的基层党组织,使得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更加精准,及时反馈和动态调试更为高效;最后,党建扶贫凭借政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的渗透力,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资源要素,输送至乡村最底层。通过党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也为下一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系统总结党建扶贫经验,推进党建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党建扶贫经验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用好“党建+产业扶贫”模式经验,以产业为抓手,以项目为依托,加强外引内育,深化业态融合,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物质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把脉乡村现有资源的优劣势,因地制宜地选准和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统筹资源配置,以土地、资金、资产入股,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自我造血能力,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村委会带头引进外部优质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延伸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探索“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升级,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强化就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为群众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第二,坚持用好党建引领生态扶贫经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和正确价值观,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党中央在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即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都是“两山理论”的现实表征。坚持用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向群众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生态振兴的发展共识。继续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生态工程建设,通过以工代赈和生态补偿的方式,增设护林、保洁等公益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发展思路,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引导开发诸如观光、探险、科考、研学、康养、避暑等旅游休闲项目,破解贫困乡村发展条件不足的先天性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当地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客商投资兴业。

第三,坚持用好党建扶贫宣传经验,扶智与扶志并举,重塑乡村文化复兴,树立乡风文明。利用党委宣传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执行力和组织动员力,以思想政治学习交流和主题宣讲推广模式为突破口,通过宣传先进事迹示范带动,以鲜明的时代感召性去吸引、感染、激励农民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创办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帮助农民知晓政策、提升能力、积极参与,让农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弘扬优良的家风、民风和社风等乡村传统文化,摒弃陈规陋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开展扶智扶志行动,以教育先行,转变落后观念,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村民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让其真正了解、认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第四,坚持用好基层党组织的贫困治理经验,完善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社区精英,创新治理模式,推进治理有效。以党建工作凝聚组织力量,把基层党组织内嵌于乡村治理场域中,突出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培育新乡贤和吸引外部精英,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凝聚广大基层党员的智慧,推行科学民主的集体决策。乡村振兴工作队职能由“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提升乡村治理的服务效率。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壮大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发挥柔性治理的恰当作用,努力构建适应现实、顺应民心、符合民情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第五,坚持用好党建引领的扶贫体制机制经验,推进结对帮扶,优化党群关系,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生活富裕。在近些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从省到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体制和中央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展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明显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套体制机制可以沿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实践证明,驻村工作机制既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短板,又能有效锻炼一批干部。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带头、单位支部结对、党员干部帮扶,将“扶贫工作队”转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健全队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考核选拔任用制度。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党群交流通道,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健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强化留守儿童关爱,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张再杰,系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陆仁茂,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