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张磊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

张磊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

杜威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科学现象外,还是勇于行动的实践者。对于幼儿而言,探索活动是他们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一问、说一说、摸一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的能力,更提高了孩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实践,保护和培养幼儿科学家般的好奇心,在尊重幼儿认知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为幼儿终身学习发展做准备。

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我认为,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其对蕴含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通过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有责任满足、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在具体主题教育实践中,我们以《螺宝宝繁殖记》为例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9月11日,孩子们在投食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螺缸里多了两坨粉粉的小颗粒,孩子们一下就来了兴趣。这到底是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是便便,因为我在上周五喂了它很多的胡萝卜,这就是它拉出的红色的便便。”有的小朋友说:“我觉得它是螺的宝宝。”有的小朋友说:“这是我们玩的一坨粉色的轻轻泥。”这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得到答案,我们把问题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说:“老师,咱们去图书馆找一本关于螺的书吧。”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不用去图书馆,到百度查一查就知道了。”于是,我们打开了百度搜索引擎,和孩子们一起来寻找答案。通过查询,我们发现这的确是福寿螺的卵,和我们很多小朋友之前猜的是一样的。

那么螺的卵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就在我们疑惑的同时,9月15日,一个惊喜的场景出现了,螺开始产卵了。就在我们午睡起来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围到饲养螺的小缸旁边,看着一颗颗粉色的小卵从它的身体上缓慢地被推了出来。“哇!原来螺是这样生卵的!” 9月26日,奇迹又一次发生了,粉色的小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会爬会动的小黑点,拿起放大镜仔细看一看还能发现它的小触角在动。“哇!这是小螺!它们真的出生了!” 孩子们激动地大叫起来。

卵在水里还能孵出小螺吗?10月25日,我们的黄金螺也不甘落后地生出了很多的卵。之前我们看到福寿螺的卵是产在缸的盖子上,可是黄金螺却将卵产在了水里。“它们还能不能孵出小螺呢?”孩子们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说:“肯定不行,因为大螺会把这些卵吃掉的。”但是,果儿提出来了一个特别的想法,他说:“我们把它捞出来它就能活,但是要放在一个单独的缸里面。”还有的小朋友认为:“单独捞出来也不行,它放在水里一定会被淹死的。”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一次尝试,那就是把这些小螺捞出来,单独放在一个安全的小水缸里看看这些小宝宝到底能不能顺利出生。

螺能生多少宝宝?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查到了令人惊叹的数字:一只螺一次会产出200到1000粒的卵,一只螺一年可以产20到40次卵,一生估计能产30000至50000粒的卵。看到这些数字,孩子们特别的惊讶:“一年能生这么多的宝宝呀,那我们班的缸岂不是很快就要满啦?”

螺的卵为什么要生在缸的盖子上?一天,孩子们无意间掀起了饲养福寿螺缸的大盖子,“哇,怎么这么多卵!”“为什么都生在盖子上?”孩子们也有了他们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它一定是担心生在水里被水冲走。”还有的小朋友说:“它一定是担心被大螺吃掉。”因为在之前他们的确看到了有螺在吃卵。有的小朋友说:“它怕被别人看到。”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猜它担心被小鱼吃掉。”但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通过观察是得不到答案的,于是我们通过在网上查资料,了解到福寿螺在水面以上干燥的地方繁殖,是它们的一个生活习性。

卵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孩子们还生成了很多的小问题。如,在他们观看这些卵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这些卵的颜色不一样,有粉色的、白色的,还有深粉色的。孩子们又开始了探索:有的小朋友从水中捞出了一些卵,他们仔细地拿放大镜一看,原来白色的是空的,因为上面已经有裂口甚至有的白色的只有一半儿了,那些颜色比较深的有一部分边上也出现了裂口,还能清晰地看到里面有小黑点,那应该是快要出生的螺宝宝。

每种螺都生卵吗?说到螺的繁殖,孩子们也很好奇。“是每种螺都生卵吗?”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在班级设置的自然角中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寻找。他们惊奇地发现:“田螺的缸里没有卵,但是,可以看到几个小小的田螺宝宝。饲养小兔螺的缸里面也出现了一两只兔螺的宝宝。”原来,有的螺生卵,有的生螺。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科学探究,幼儿掌握了很多有关螺的知识,可是该如何进行梳理和提升呢?我们在和幼儿的讨论中,发现他们很喜欢给身边的人提问题。于是,我们就结合本次活动,开展了一次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前,师生共同将自己要提的问题写出来,画出来,然后放进问题箱,并请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抽取和抢答。知识竞赛结束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他们商量着,要把问题带回家,考考爸爸妈妈,看看他们能不能回答出我们的问题。于是,我们的知识竞赛持续升温,又来到了家庭中。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重在兴趣的激发,重在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这次“螺宝宝繁殖记”中班自然科学追随式探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大胆,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科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其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相比于其他领域活动而言,更加强调培养儿童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鼓励和支持探究。这使得“探究”既是科学领域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个体未来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石。同样,科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教育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难以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我们责无旁贷,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支持他们进行自主探索,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教师)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