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如何高效提升精准脱贫的能力水平

核心提示: 运用“滴灌”式和“绣花”式的精准、细致、强力的功夫,解决深度贫困状态下的脱贫难题——

现在全国还在攻坚中的贫困县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前,要进一步提升精准出击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完成这个历史性任务。这是当前脱贫攻坚阶段最重要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如何高效快速提升精准脱贫的能力水平,成为考验脱贫攻坚最终成效的一把尺子。

以精准的靶向定位攻坚最后的顽疾

当前,脱贫工作的“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完成,留下来的是深度贫困状态下的脱贫难题。这些难题需要加快运用“滴灌”式和“绣花”式的精准、细致、强力的功夫来解决。

深度贫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比如“三区三州”。另一个是特殊贫困群体,包括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老弱病残困难群体,对这类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应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2017年,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本区域内深度贫困问题。特别是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

现在,这些贫困地区面对的是打开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锁的问题。锁的背后是交通、教育、产业、疾病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而产生的“阻梗”链条。打开这把锁要求精确定位、精准施策、捋顺环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对此,必须抓住重点、加大力度、把突破口放在创新扶贫方式上。

当前,就业扶贫是重点选项之一,即把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给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主要有外出务工、公益岗位、就地就业等。就业扶贫关键在于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平台,组织劳务输出,开拓“点对点”“面对面”“线对线”的就业服务模式,开发务实有效的技能培训,全力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

消费扶贫是另一个重点选项。随着国家《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的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联合开展30项具体行动。在供给环节,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支持开发休闲农业和旅游开发。在消费环节,通过组织政府采购、“农校对接”、“万企帮万村”等形式,搭建产品专卖和销售平台,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截至7月中旬,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的供应商已覆盖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交易额突破10亿元,惠及50多万贫困农户。

总之,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把扶贫作为一项伟大事业精准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笔钱上。

以组织资源的精准配置转化形成高效的治理效能

我国贫困治理的根本优势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从总体上形成中央抓政策、资金,抓脱贫效果监管,省里负总责、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的治理体系。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机制。

在当前的攻坚阶段,中央加大挂牌督战力度,以确保脱贫任务完成。挂牌督办对象主要是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县和村。督战重点是“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政策的执行情况。今年,中央和相关七个省都出台了挂牌督办的意见。对这些挂牌的县,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了投入,仅中央和省级财政对52个贫困县就投入了308亿元资金,各省对1000多个村在扶贫资金上也给予了倾斜。财政部督促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投入保障。分配给贫困县的资金采取“切块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从督战效果看,截至6月30日,东中部11省市已经组织动员1213家民营企业和580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1113个挂牌督战村。52个挂牌督战县今年已外出务工281.47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0.61%。

在组织力量调配上,坚持精准方略,通过精准选派力量组织基层帮扶队伍,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力量,确保“六个精准”落实到位。根据统一安排,全国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在岗干部达91.8万。

攻坚决胜阶段,在派遣精兵强将的同时,必须强化对脱贫工作的监督考核。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投入力度下降、精力分散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的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政绩化”现象。对于扶贫领域工作作风问题要进行立体的纪律检查监督,重点是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特别是贫困县摘帽情况的监督,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国家对扶贫工作进行督查巡查,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将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两类监测对象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通过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真正把责任担当起来,充分发挥组织效能,使基层组织资源能够集中到脱贫攻坚的真抓实干上,体现在见实效、高质量的脱贫成果中。

以推进动态扶贫机制探索农村长效治理新机制、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贫困治理,我国减贫脱贫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治理不仅仅局限于脱贫本身,而是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贫困治理,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加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些措施使贫困地区日益呈现出新发展局面。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其中最具战略性、长期性意义的挑战就是如何巩固现有脱贫成果,实现长期发展。

脱贫攻坚的目标,一个是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一个是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从长期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致富的必经阶段。脱贫的过程总的是要有利于激发帮扶对象、帮扶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创造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增强造血机能,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还应把脱贫地区作为综合治理区域纳入统一发展、统一规划的范畴内,不仅要长期跟踪检查返贫的风险系数,更需要在先进地区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反哺”机制,充分研究利用贫困地区的优势与长处,把先进地区的部分产业开发的项目,甚至产业功能转移到这些地区,逐步培育开发地区营商环境,开发发展潜能。

在这个思路下,要在发展壮大带贫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延长扶贫产业链条、完善带贫减贫机制、着力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深入探索,逐步形成更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建立在深化区域合作中实现长期协作发展,也可以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把推动减贫战略和创新农村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以更高昂的姿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分别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党建智库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