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德国福利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改革具有明显的改良性质,虽然能够在资本主义框架体系内不断进行调整,但仍然面临着多种困局,成为制约德国发展的“福利陷阱”,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解决的体现,虽然改革的大方向正确,但是要想取得实效,还得继续探索新策略。

【关键词】德国 民主社会主义 福利陷阱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被视为战后欧洲社会党的“引领者”。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期间非常重视福利制度的改革,对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德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一度成为制约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被称为“福利陷阱”。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得”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9年—198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国家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作用。《哥德斯堡纲领》提出了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自由发展,在承担自身责任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提升。1969年勃兰特执政的五年内,先后颁布了《联邦教育法》《劳动促进法》等40多个改革法令,使德国工人群众享有的福利权利有所扩大。1975年,社会民主党通过的《1975—1985年经济政治大纲》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在这一纲领中,重点强调要确保每个人都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顺利推进改革,要维持社会福利国家对人民的保障,强调重点保障的人群是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弱者。这一阶段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照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特殊形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内容比较广泛。

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2005年,这个阶段是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执政时期,这一时期施罗德成功执政两届,在两个任期内都非常重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1998—2002年是施罗德第一个任期,这一时期的福利制度的改革具有温和的特征;2002—2005年施罗德的第二个任期,推行“2010规划”,这一时期福利制度的改革具有激进主义的特征。施罗德执政时期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强调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社会福利应该市场化、私营化和多元化。1998年德国第十四届联邦大选中,“红绿联盟”取得胜利,施罗德担任政府总理。以施罗德为首的社会民主党人主要形成了自己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养老金制度、儿童社会福利、就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尝试。例如,在养老金制度方面,采用“资本化的养老金制度”取代现行“再分配性的养老金制度”;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社会民主党推行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福利制度,将福利国家建设成“社会投资型国家”。

在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中,重点强调的就是社会福利的公正分配。通过普遍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使雇员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使公平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就业人员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力的分配方面,而且还要让人们在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时生活仍有保障。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每个公民依法有权享受国家社会福利金,这种福利金用来尽可能多地消除因物质财富占有和生活机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平等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过去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为一种公民的基本权利。二战结束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程中,社会保障所涵盖的内容日益增加,覆盖面日益扩大,德国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德国社会福利国家模式”。

在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就业率条件下,社会福利国家模式运作良好,雄厚的政府财政实力使各项福利项目有增无减,发挥了许多积极的效果: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是政府组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收入不均的矛盾。同时,因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了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有利于创造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对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失”

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所推行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虽有积极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困局。为了缓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时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通过提倡社会福利制度获取德国选民的支持,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福利陷阱”。

一是社会福利的开销过大,导致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使联邦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财政赤字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包袱使得德国经济丧失了活力,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德国不得不举债度日。

二是社会保险的“雪球”越滚越大,民众过分依赖社会福利。由于社会保险几乎覆盖了德国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生活受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等传统风险的影响已经降到了最小,这种覆盖范围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对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保障民众生活水平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制度,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一些德国民众由于长期受到社会福利保护,本身缺乏风险意识,从心理上产生了对社会福利的过分依赖,甚至对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因而德国一些民众失业后劳动积极性并不高。

三是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险项目导致了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导致经济增长比较缓慢。以法定的疾病保险为例,涵盖的范围广泛,患者就医无需结账,而只需由医院方面直接与保险机构结算,这种机制使得患者的治疗费用缺乏制约,不可避免地产生浪费。同时,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过多,在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备的同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以及运作使得相应的管理机构日益庞大、人员过多、办事程序繁杂、行政管理费用日益增加、官僚主义泛滥。

四是过高税收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生产效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导致税负的加重。过高的税收不利于企业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加重失业压力,导致社会保障开支上升,同时失业者的增加还减少了社会保障税的征收额,形成恶性循环。德国福利国家制度缺陷在70年代已经暴露无遗,而更为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德国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界的重视,到了90年代,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则进一步使这一模式走到了自身的发展极限。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入不敷出。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性质与评价

二战后,德国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历程中,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这必然导致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的性质只能是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福利制度,所以无论如何改革和调整,无论如何努力实践,都无法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实践中,虽然福利制度内容广泛、制度设计逐渐完善、涉及人数众多、改革幅度较大,但在福利制度调整的过程中却屡次遭遇挫折,这并不是因为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超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导致出现“福利陷阱”,而主要是在于德国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建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福音,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竞争、西方社会运动等内外环境的压力下,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对劳动者的暂时的妥协。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正是为了抵制社会主义运动、缓和劳资矛盾,采取的措施。2008年以来,德国出现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政府财政赤字等现象,并不能归咎于“福利陷阱”,而是社会发展道路出现了问题。

在德国如何避免“福利陷阱”,并不是取消或者降低社会福利的标准,而正好相反,德国社会民主党应该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吸收合理成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因素,加强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总体设计,探索适合德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作者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

【注: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9B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责编/谷漩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