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保障

【摘要】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增强制度自信与创新自觉,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守正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制度的生机活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守正创新,能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在坚守正道、把握根本上毫不动摇,把握思政课灵魂、方向和根基,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体制机制

遵循根本指导。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根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包括教育事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丰富的思想资源、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着高校思政课建设因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效。因此,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用好、用足、用活党的科学理论这一武器,把党的科学理论贯穿于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主要载体、阐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课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要把准方向、校正航向。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坚持“四个服务”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高度统一,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与放眼世界大势、贡献世界教育的辩证统一。应把这些重大方针原则融入思政教材编写、课程体系设计、教师集体备课、教育教学过程、效果评价反馈的体制机制之中,形成“方向决定命运,方向就是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导向。

落实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思政课是落实根本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制度建设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认真总结、深入研究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智体美劳教育中的助益性以及协同性作用,探索形成有利于“五育”并进并举的体制机制。

强化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首要指标;必须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和落实到思政课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过程。学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上级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时,应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工作总体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与时俱进、全面创新上下足功夫,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亲和力以及原动力

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内容供给,增强引领力。应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完善思政课程目标规划,调整创新思政课程体系,重点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加大对高校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可以根据博、硕、本、专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开设的具体课程,确定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以及针对部分学生需求的选修课、专题讲座。创新教材体系建设重在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从国家层面来看,除了国家统一开设的思政课教材实行统编统审统用外,还应确保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网络教学资源等的质量和使用效益。从地方和各高校层面来看,应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推动辅导读物、校本教材等特色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化、系列化、制度化。

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和方法途径,增强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直指思政课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也指明了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和方法路径。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方式,根据其专业、年级、个性等特点量身定做课程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精准施教,能够使教学既遵循规律,又具有针对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利用“报、网、端、微、屏”等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使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线下思政与线上思政连为一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采用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项链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能够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创新思政课队伍建设和激励保障体系,增强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改进评价、完善激励,建强马院、强化保障,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应科学规划思政课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培训,加大人才输送和队伍培训力度,可以采取专题研修、骨干研修、实践锻炼、考察调研、学术交流等方法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应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以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为前提,以教学效果为重点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推动落实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职级晋升以及各类奖惩挂钩;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保障,可以在经费支出、办公条件、科研立项、职称晋升等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应将优秀思政课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以及高校党政干部重要来源,切实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在辩证把握、一体推进上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坚持守正是第一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守正,就是坚守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根脉底线以及崇高使命,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要求。创新,就是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以及途径解决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是守正的路径和保障,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动力。因此,既要落实好第一要求,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又要用好第一动力,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强力的推进系统。

坚持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生动体现。因此,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守正和创新的相互协同中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坚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思政课建设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因此,既要有守正的要求,也要有创新的课题。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守正定力、“到中流击水”的创新勇气,找准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着力点、突破口,形成高校思政课永葆生机活力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培养和造就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福建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注:本文系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委托课题“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SZ19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