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整体观念改革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摘要】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疾病预防体系改革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整体需求方面,既要关注传染病又要关注慢性病;在满足现代医学的系统化学科体系要求方面,既要考虑公共卫生又要考虑基础和临床;站在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全局角度,既要考虑医学专业还要考虑相关专业;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新的历史责任的角度,既要抓好业务更要抓好党建。

【关键词】公共卫生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改革 【 中图分类号】R18 【 文献标识码】A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既要关注传染病,又要关注慢性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截至2020 年8 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22256220 例,死亡病例达到782456 例。从全民健康来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健康保卫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推动健康中国建设。2020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法律。具体来讲,要履行好保障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就需要对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慢性病已经成为健康的最大威胁,造成最大的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 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死亡人数约为4100万,其中71% 是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占比逐年增加,1990 年占死因构成的72%,2018 年已经达到89%,而同期因传染病导致死亡的占比从17% 下降到3.5%。

在我国,目前就有3 亿多高血压病人、1 亿多糖尿病病人和每天新增近万名肿瘤患者;而且慢性病患者需要终身治疗。我国慢性病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疾病负担重,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井喷”还在加剧。二是主要慢性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2016 年,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国财政部、原卫计委和人社部等三方五机构联合出版的《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指出,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当前的服务体系以医院为中心,服务模式注重提供治疗服务,而不是从源头上保障健康;人们倾向于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不是在社区接受服务。三是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负担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炎和糖尿病等少数几类疾病上,5 种主要慢性病占死因的90% 以上;危险因素主要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慢性病死亡的60% 以上。

总之,此次疫情的“蝴蝶效应”,使大家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疾控体系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时候进行疾控体系改革,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上,而忽视慢性病等对健康的影响。因此,本轮疾控体系的改革,切忌走回既往“防疫站”的老路。改革既要关注传染病,又要关注慢性病,立足新形势下对影响健康因素变化的整体考虑,让疾控体系成为推动落实“以健康为中心”的中坚力量。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既要考虑公共卫生,又要考虑基础和临床

现代医学体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理想状态是三足鼎立,各司其职。过去160 多年来,生物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突破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曾经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到现在仍行之有效。这突出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即使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动员和组织,采取以隔离为主的防控措施,我国依旧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染病对人类影响的相对减弱,临床医疗和医院的崛起,很多人认为靠临床治疗能解决健康的各种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直以来对公共卫生的忽视,直至此次疫情中对其的重视才被广泛唤醒。

由此看来,协调处理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一是要充分考虑到三者之间不同层次的定位问题,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不能替代公共卫生,而公共卫生必须包含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二是疾控机构中的基础医学与科研院所的侧重点不一样,再加上有现场和流行病学的指导,基础医学在病原学研究方面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依靠科研实力,在病原研究、病毒基因测序、诊断试剂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出色的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三是公共卫生与临床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前者重在减少增量;后者重在减少存量,与1918 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流行造成5000 万人死亡相比,现代临床医学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但疫情这头“疯牛”的牛鼻子,还得由公共卫生来牵制。四是关于慢性病防治。要借助爱国卫生运动平台,运用2018 年联合国慢病首脑峰会推荐的“5×5策略”,运用大数据和AI 技术,重点在社区开展网格化精准健康管理和防控,真正落实“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既要考虑医学专业,还要考虑相关专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的落实,更多要落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上。公共卫生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群体性,从群体角度看待医学问题,用社会学方法解决健康问题;二是公益性,要由政府主导,需要多部门合作。这就决定了公共卫生关注的不单单是医学问题和健康问题,还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群体性的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让大家深刻体会公共卫生的这两个特性。如果没有党中央统一指挥和社会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没有像“武汉封城”和全国动员这种社会措施,没有在人群中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力度、潜伏期、发病率、病死率等的科学研究,不明确疫情的发展阶段和趋势等信息,我们就不可能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

同时,公共卫生的群体性和公益性决定了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必须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医学相关专业人才,还应兼顾社会、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各方面人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证明,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几乎任何一个部门都息息相关,稍有不协同,就将出现“木桶效应”。只有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能力,提升公共卫生研究和咨询能力,提升把专业判断推进到行政决策的能力,才能补齐我国目前疾控体系的短板。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既要抓好业务,更要抓好党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统一组织领导,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也是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实践经验,应该成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宝贵财富。疾控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针对至今仍处于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认真思考并总结抗疫斗争中如何发挥党的力量,如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系统科学谋划疾控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考今后疾控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做到既要抓好业务,更要抓好党建,尤其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三是要坚持科学防治;四是要统筹推进疾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五是要立足长远,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六是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总之,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疾控体系改革对我国公共卫生以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都至关重要。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学深悟透,立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对标目标任务,反思差距不足,谋划长远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责编/ 韩拓 美编/ 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