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接地气 聚人气 扬正气 描摹乡村扶贫攻坚的现实主义画卷

——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作者忽培元与大庆读者见面交流会在我市举办

未标题-13.jpg

未标题-14.jpg

作者忽培元(左一)为市直机关干部签名赠书。

未标题-15.jpg

参加交流会的部分嘉宾和读者代表合影留念。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乡村第一书记”成为重要的新角色。忽培元的文学新作《乡村第一书记》就是为这一群体树碑立传。

8月29日上午,秋雨蒙蒙,些许凉意。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作者与大庆读者见面交流会在市委党校举办,来自我市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扶贫第一书记代表、文学爱好者等50余人参加了交流会。

交流会上,国务院参事忽培元介绍了创作情况,分享了他对扶贫攻坚的见证与思考,并向大庆市图书馆、市委党校图书馆捐赠了图书,为与会的部分市直机关年轻干部签名赠送了《乡村第一书记》。大庆本土作家、文艺评论家围绕《乡村第一书记》的立意、主要内容和创作意义等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原定两个小时的交流会,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嘉宾们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该书是一部视野广阔的现实主义力作,具有引导干部成长的教科书意义。

【壹】  向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与农民的致敬之作

据介绍,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是忽培元历时3年写就的。该书围绕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两大主线,讲述了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曲折故事,描绘了乡村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的新面貌。

截至目前,该书已经加印5次,发行近8万册,受到广泛好评,很多地方的扶贫干部人手一本。为献礼建党百年改编的36集同名电视剧,业已杀青,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

“高中毕业后到陕北农村插队,第二年就担任了乡村第一书记,那一年,我19岁。”出生在古城延安、成长于陕北农村的忽培元说起他的成长历程,侃侃而谈。从插队担任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担任县市公务员、在省党政机关工作,再到国务院参事,他丝毫没有断开同乡村的生命脐带,也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大力推进,“乡村第一书记”这个新时代造就的新角色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行走在江苏、安徽、海南等贫穷落后乡村的忽培元,被一批批深入基层的驻村干部和乡村第一书记所感动。

“乡村第一书记,他们不仅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一支强大劲旅,更是新时代培养造就千百万优秀党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径。他们在农民群众的眼里,已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事迹与业绩,如同天幕上繁星闪烁,耀眼夺目,充满诗情画意。”忽培元说,这部长篇小说是向奋斗在基层一线的青年党员的致敬之作,正如在《乡村第一书记》扉页上写的那样,“谨以此书献给日夜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各级干部与广大农民兄弟。”

新时代乡村文学的范本力作

交流会上,我市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及艺术性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我了解,国内文学界中,扶贫题材且以‘乡村第一书记’定名的长篇小说,这是唯一一部,让人耳目一新。”市作家协会主席王鸿达表示,在脱贫攻坚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进程中,“乡村第一书记”是值得文艺家们观照、史学家们记录的新角色。《乡村第一书记》把握到了这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找到了“乡村第一书记”这样一个具有真实性、故事性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时代意义,“‘乡村第一书记’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打下深深烙印,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学的典型形象。”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枫认为,该小说塑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英雄,是一部视野广阔的现实主义力作,对大庆作家坚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启迪。同时,小说以河南省一个古老的村落作为中国的缩影,展开一个宏大叙事,强调河南人独有的艰苦卓绝和人定胜天的精神,有一股史诗般的力量,为大庆文学产生史诗性作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书中塑造的白朗这个形象,一定会成为书写这个时代人物群像中,非常闪光的一个。”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知名评论家杨欣闽说,作为一部世道人心之作,《乡村第一书记》对于新时代乡村文学来说,具有范本意义。

“作者能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并不是偶然,他是带着作家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挥笔写作的。”之所以人物塑造获得扶贫第一书记读者认可,文学性得到文学读者肯定,知名评论家、教授杨铁钢说道,从中央到基层,忽培元对国情和民情有着深入的接触和深刻的理解,所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乡村第一书记在新时代农村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也因为作者深入基层,真正走近贫困户,才能了解到大量驻村干部和乡村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最终将心中积淀多年的对乡村问题的思考、对脱贫攻坚的见证与沉思以及众多被群众认可的党员干部原型,点化成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乡村第一书记形象。

【叁】引导青年干部成长的一部教科书

6位扶贫第一书记代表参加了见面交流会,畅谈了作品的读后感想。他们扎根基层3年到5年不等,却都是主动请战,坚守扶贫一线的青年党员干部。

董洪涛,市直机关工委选派驻连环湖镇二龙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此前他曾任林甸县东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他说,《乡村第一书记》中的人物,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尤其是主人公白朗的实践与思考,彰显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是我们众多工作在基层农村一线干部的缩影。”

陈飞,三次请战坚守在林甸县先锋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后留任林甸县四合乡党委副书记。陈飞谈到,《乡村第一书记》主人公白朗初到基层,还没来得及在空间上、心理上完成角色转换,一群村民就来找他算账……心怀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的信念,这个年轻的干部没有退却,而是带领群众脚踏实地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建沼气池、改造厕所、发展生态农业及多种经营、实施公路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历练。他激动地说,“愚昧、保守、懒惰、贪婪和宗族势力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在落后农村是真实存在的,而作者丝毫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与此同时,还真切地诠释出扶贫干部身在脱贫攻坚一线所面临的艰辛与不易,这是本书带给我的真实力量。”

“仿佛在白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董洪涛、陈飞一样,在场的扶贫第一书记纷纷表示,这部作品非常接地气,具有引导青年干部成长的教科书意义。

【肆】希望激励引导有志青年坚守奋斗,答好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交流会后,《乡村第一书记》作者、国务院参事忽培元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看过小说的扶贫干部,都直呼主人公白朗的经历和自己的差不多,事实上,“小说中的白朗和姜建国、姜怀安三代农村党员干部的身上,都有着我的影子。”忽培元告诉记者,“当了5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让我与当地农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的深厚情义,也奠定了我终生的恋农情节,让关注农村、情系农民、深入研究农业发展问题,成为我自觉自愿的重要使命。”

一直以来,忽培元始终关注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接触了很多坚守在农村的驻村干部、乡村第一书记,“他们的工作面貌、感人事迹以及老百姓对他们的口碑,让我深感震撼,深受感动,也开始深思。”

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主要力量是当代青年。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哪个平台去培养不忘初心、能够被群众认可的青年党员干部?在忽培元看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主战场,是一个宏大的世纪工程,也是党和国家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而将创作的关注点放于此,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基于此思考,忽培元希望这本书能激励引导青年干部坚守奋斗,不仅要有正气,还要接地气,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维系好干部群众之间血脉相连的“脐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答好脱贫攻坚的时代考卷。

忽培元简介

未标题-16.jpg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务院参事。曾于2005年3月至2009年初任大庆市委副书记(挂职)。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等。(王翠 文/摄)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