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人民应急·大家谈】建好应急人才“蓄水池”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了重要指示,其中关于应急管理人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同其他工作一样,应急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人才队伍,建好应急人才“蓄水池”,关键要在选好、用好、培养上下功夫。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培育工作,本文综合数位应急管理领域领导专家的真知灼见,供读者参考,欢迎大家多多互动。

应急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尚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应急管理事业的战略定位、政治责任和指导思想,要认真学习部(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同志的多次讲话精神,明确并落实应急管理部的改革导向、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袁亮:应急安全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有机结合,大学教育模式存在很大优势。发展应急科学教育夯实应急产业基石,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打造系统性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教育体系,组建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相关科研院所。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和高校人力智力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陈锋当前应急安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都不能很好适应应急安全产业新发展。加快应急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之路,并加快与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和合作伙伴一起,加快推动成立应急安全校企合作联盟的各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启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为应急安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高校应急人才培养需加强学科建设

苏州大学校长 熊思东应创新学制和教育教学方法,以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培养,并充分利用和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整合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应用数字化智能技术,培养复合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

应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红十字会等的交流合作,共建红十字学院或应急管理学院等,培养懂得国际法律和熟悉国际规则的高水平应急管理人才。

要补齐在校学生应急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短板,通过加强应急管理课程建设,增加卫生防疫、灾害应对、应急救援等课程,鼓励在校非应急管理专业大学生选修,增强其风险危机意识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应对及管理能力。

山东大学教授卫生健康与应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肖金明应在高校相关专业增加应急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包括应急法学课程,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应急管理和法治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凸显出来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当像重视卫生科技人才一样重视应急管理人才,必须像重视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一样重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如果说应急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备制度,应急管理人才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急需人才。站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推进应急管理人才队伍与应急管理制度体系一体建设,尤其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人才法治能力培养。

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为应急管理储备法治人才,必须以新文科理念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党建学、社会学等本科专业开设卫生防疫法学、灾害应对法学、应急管理法学等课程,着重培养相关专业学生风险危机意识、应急管理知识基础上的应急法治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未来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成分;二是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当坚持新法科理念引领学科交叉融合,从学科建设角度将应急法学纳入公法学体系,从人才培养角度将应急法学确立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学科方向,以应急法学科学研究为依托,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社会学、法学相关学科交叉为支撑,开展应急法学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系统开设制度学原理、应急法学以及紧急状态法治、卫生健康法治、风险评估管控、基层治理法治、全球化与危机治理、新科技法律规制,还有数据法学、信息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课程,着力于跨学科和专业交叉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急管理法治人才,致力于建设能够适应应急管理实践需要的法治人才队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 吴超应急管理学科的培养方向设置既要有适用性,又要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应急领域紧密结合。从知识层次划分研究方向,设立“应急管理基础”和“应急管理应用”两个学科方向,具体可以根据各高校自身特色在两个方向上加以界定。

(资料来源:人民论坛网、新华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