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调查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消费信心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调查时间:2020年3月25日—2020年3月27日

问卷发放:通过公众思想指数研究微信公众号发布并回收问卷2235份。

重要发现:

·疫情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超七成(75.73%)受访公众家庭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疫情期间,居民外出旅游、外出聚餐/聚会、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大幅下降,但对生命健康和理财学习等“自我增强型消费”更加关注。

·宅家催生线上消费习惯,生鲜电商和无接触配送等本地生活“数智化”消费形式在疫情期间较为活跃。

·居民消费信心逐步企稳,近七成(68.62%)受访公众看好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但现阶段居民外出消费意愿不高。

·居民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保守。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拉动经济力度可能有限。

·居民家庭消费有望迎来回补。疫情过后,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就业,提振消费者信心。

2020年,澳洲大火、美伊冲突、非洲蝗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人类仿佛共同进入了一个“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的不确定性时代,从公共卫生到金融消费领域,无一不遭受重创。线下活动大幅减少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也在悄然生变。时至今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持续向好,如何重新释放并激发社会消费潜力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人民智库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消费心态、消费习惯的影响开展专题调查,以期促进后疫情时代消费市场的更好发展。

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

疫情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超七成(75.73%)受访公众家庭消费支出有不同程度下降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国大范围企业停工、学校停课、线下消费人群骤减等诸多影响。超过七成(75.73%)受访公众表示疫情期间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家庭的整体消费支出,其中消费支出“减少20%以内”的受访公众比例占21.71%,还有近三成(27.21%)受访公众表示疫情期间家庭的整体消费支出减少了20%—50%,削减家庭支出50%以上的受访公众比例更是达到26.81%;而表示“基本持平”的受访公众比例为11.18%;只有13.09%的受访公众认为自己家庭在疫情期间的整体消费支出有不同程度增加。

另外,当问及“您认为这场疫情对自身消费需求的影响将持续多长时间”时,超过八成(81.88%)受访公众认为疫情对自身消费需求的影响不超过半年。其中,认为影响将持续“1个月”的受访公众比例为17.49%,有近四成(39.26%)受访公众表示将持续“2—3个月”,25.13%的受访公众认为将持续“4—6个月”;认为“没有影响”的受访公众比例为8.16%;而表示影响将持续半年以上的受访公众占比7.24%。由此可见,这次疫情虽然给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带来较大冲击,但大多数公众对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持乐观态度。

居民外出消费骤降,外出旅游、外出聚餐/聚会、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大幅下降,但对生命健康和理财学习等“自我增强型消费”更加关注

为进一步了解疫情期间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我们将受访者各类消费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的比例和减少的比例相减得出净值(图1),发现出现正增长趋势的主要是医疗/保健(+26.96%)、食品/外卖(+13.38%)、金融/理财(+5.74%)和学习进修(+5.16%)领域,而呈负增长趋势的分别有外出旅游(-33.29%)、外出聚餐/聚会(-32.89%)以及文化娱乐(-14.19%)。

1

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与出行强相关的餐饮和旅游等线下消费行为,支出收缩最普遍、影响程度也最深,表示此类消费支出减少的受访公众分别占51.36%和50.26%。此外,公众的文化娱乐支出下降也比较明显,减少支出的受访公众占比也有39.10%,除出行受限等因素影响外,也可能与人们宅家期间焦灼不安的情绪干扰有关。

另一方面,经历这次疫情,公众愈发意识到生命健康和自我提升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这不仅表现为人们更加重视、也更愿意增加医疗/保健领域的支出(42.44%),也直接体现在日常饮食习惯中。疫情期间,公众在食品/外卖领域支出有明显增加(38.16%),其中不少人选择自购食材,跟随网络美食教学视频烹饪,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健康饮食的良好意识;与此同时,疫情也让更多人开始“居安思危”,金融/理财(29.42%)支出愈发增多;而疫情之下,通过学习/进修(27.74%)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成为不少人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激烈竞争的重要方式。

生鲜电商和无接触配送等本地生活“数智化”消费形式在疫情期间较为活跃

疫情期间很多从未或极少使用电商平台购物的群体,开始使用手机购物APP来购买生活所需品,这极大地加速了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的发展,新的线上消费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勇坚统计,疫情期间,原来的外卖平台等将生鲜配送作为新卖点,其中,春节期间饿了么口碑北京外卖买菜订单量同比增长9倍,商超订单也同比增长超2倍;京东到家等原有电商平台也吸纳更多的商超入驻,提供更丰富的即时配送服务,生鲜品类增长率超过了300%。生鲜电商不仅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成本,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低时间成本的购物需求,同时还能通过网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让消费者不必亲自前往人流密集的传统农贸市场、超市等地,减少了与大量人群密切接触的机会,从而有利于防范疫病的流行。

2

如图2所示,在居民各渠道采购数据中,呈正增长趋势的分别有综合性电商平台(如京东、淘宝等)(+20.21%)、垂直电商网站/APP(如盒马鲜生、京东到家等)(+9.44%)、外卖等O2O平台(如饿了么、美团外卖等)(+8.39%)和百货/超市(+0.40%),而出现负增长的主要是传统农贸市场、菜市场(-7.01%)以及便利店、水果店(-0.58%)。由此可见,疫情在重塑公众旧有的消费认知时,也催生了大量新的消费场景,消费人群从线下开始向线上转移。无接触配送和新零售等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加速了本地生活“数智化”,使生鲜电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并极有可能带动未来“新服务”业态的全面爆发。

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态度变化

居民消费信心逐步企稳,近七成(68.62%)受访公众看好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整体而言,公众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形势表现出强烈的乐观情绪,有近七成(68.62%)受访公众表示未来一年“中国的经济形势要好于国外经济形势”,认为“国外的经济形势要好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受访公众比例占21.37%,还有7.24%的受访公众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国外差不多”,仅有2.77%的受访公众表示“不知道,说不清”。但由于新冠肺炎死亡率高于流感,传染性高于SRAS,且目前尚未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品,加上海外疫情扩散所带来的进一步不确定性,现阶段公众消费意愿较去年仍有所下滑。而按照消费意愿高低排序,公众近期暂不考虑的前三项消费计划分别是:跨省旅游(69.77%)、市内旅游(66.99%)和参观博物馆(64.62%);公众有消费意愿的前三项消费计划分别是:逛商场(29.53%)、逛公园(28.43%)和外出就餐(22.70%)。

居民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保守;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拉动经济力度可能有限

对疫后公众消费态度进行调查,近七成(69.37%)的受访公众表示将“理性消费,积极理财,现金为王”,认为“和过去一样,没多大变化”的受访公众占比为21.95%,仅有8.68%的受访公众表示“及时行乐、快乐享受”。由此可见,此次疫情在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明显影响的同时,也降低了个人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公众的消费态度更趋向于谨慎保守,以往流行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观念可能会有所变化。

疫情结束后,对于非刚需用品的消费,不少人表示将会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地对待。因此,若考虑收入预期降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能力等因素,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拉动经济的力度会比较有限。政府在制定提振消费的相关政策时,应优先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就业、稳定居民的收入与预期,为维护与提振消费者信心夯实基础。

疫情过后,我国居民有哪些预测和期待

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新兴行业迎来“新服务”业态的全面爆发,其整体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检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个行业因此停工歇业、损失惨重,但部分行业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居民对疫情过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预期中(如图3),仅有酒店和旅游行业(-2.78%)的消极预期大于积极预期;而积极预期大于消极预期的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线上办公服务行业(+43.31%)、在线教育行业(+40.82%)、网络游戏与视频行业(+38.86%)、医疗保健行业(+35.78%)和智能制造行业(+32.65%)。

3

显然,这次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属于短期冲击,像旅游、餐饮、住宿等出行相关行业,其恢复依赖于长假等合适的时间窗口,而对于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来说,疫情过后如何使用户养成长期使用习惯,将是对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一次大考。

疫情过后,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就业,提振消费者信心

当问及“若政府出台消费刺激政策,是否会促进您的消费意愿”时,超过七成(74.23%)的受访公众表示会有效果,17.49%的受访公众认为不会有效果,而表示“不确定”的受访公众占8.28%。由此可见,若政府及时有效采取多管齐下的消费刺激政策,稳定公众的收入与预期,居民的消费需求很快就能重新恢复。最受公众期待的政策前三位(图4)依次是“实施积极的稳就业政策,提升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金融服务支持”(73.65%)、“加大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持续创新手段拉动消费增长”(65.61%)、“激励企业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53.33%)。

4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逐步稳定,各行各业都呼吁政府“看得见的手”出拳救市,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更是明确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的目标。在居民预期收入下降、现阶段消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政府及时出台纾困政策提振内需尤为必要:

首先,应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稳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其实就稳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盘,稳住了就业增长的大盘。所以,政府应加大金融支持、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其次,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拉动消费增长。疫情期间,诸如大数据、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应用大大提升了防疫管控和复工复产的效率,高科技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疫情催生的新经济形式,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和线上新零售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释放出巨大的数字消费潜力。最后,鼓励企业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政府也应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方面资金,加强包括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进一步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拉动国民消费总需求。

(报告还对影响居民当前消费态度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预期变化、影响居民外出消费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周刊编辑部联系。)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张捷】

责编:罗 婷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