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编好“信息网”安好“预警器”做好“减压阀”

——关于及时完善全国尤其湖北地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的建议

摘 要: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国高校延迟开学,为开学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防止疫情后发生高校突发事件,杜绝此类事件有可能引发的各种不良影响,对于高校来说,提前部署应急管理预案势在必行。因此,急需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后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加强应急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现代信息技术 数字治理 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急需提前部署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应急管理

高校是全社会科技、文化和精神的“中心地带”,青年人聚集,一旦出现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加上如今先进的网络、通讯、媒介等传播手段推波助澜,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引起辐射式连锁反应,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对于疫情过后所面临的全国高校逐渐开学的压力,我们要及时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有可能对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对高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重大影响的,急需高校、党委和政府快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负面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危害性和紧迫性、多样性和频发性、敏感性和社会性、群体性和复杂性、同时涉及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等特征。应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预防事件发生,减轻事件危害,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以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疫情过后全国尤其高风险地区高校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高校学生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学业、就业、家庭等各方面压力,身心素质情况不容乐观。历年临近毕业,高校学生的学业、就业压力都会陡然增加,今年更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加剧了此种情况。数据表明,全国普通高校2020届共计874万毕业生,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2020年考研人数则比2019年增加了50万人。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毕业安排、求职就业等重要事件的节奏被严重打乱,心理负担加剧,容易产生焦躁、孤独、愤怒、委屈等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此外,当前高校学生的父母大多还在工作岗位,此次疫情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每个家庭的收入和日常生活,也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年龄偏大的硕士和博士生更是如此。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总体不乐观,抗挫折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多数人从小生活环境较为优越,较少经历过挫折,心理承受力较低,心理疾病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心理疾病是导致在校大学生因病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欠佳,疫情期间更加难以保证规律作息和身体锻炼。大学生的总体身体素质与年级高低成反比,相比起本科生来说,研究生身体状况更差。疫情期间隔离在家,更是难以维持规律作息或坚持运动。近日,面向全国915名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44.65%的学生在家很少运动,39.96%选择间歇性完成制定的运动目标,只有15.39%的学生在家期间会严格执行锻炼计划。羸弱的身体会进一步降低个体对于负面事件的承受能力,降低心理弹性。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在返校后的负面情绪极有可能在群体中传播并出现井喷式宣泄。全国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湖北有各类高校140余所(本科高校42所、专科高校61所、独立高校19所、民办高校21所) 。即使按照教育部分批次返校的安排,如此众多的青年人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隔离之后重新聚集在校园里,累积的负面情绪难免影响彼此。学生在家隔离期间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休息和学习,返校后重回集体环境,可能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限制离校和外出控制等措施,四到六个甚至八个学生在拥挤的宿舍朝夕相处,因为生活习惯等日常小事造成的摩擦很有可能被进一步激化和放大。因此,返校后的高校学生,在多重压力、管理升级和狭小空间等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可能性很大,很有可能出现过度宣泄。

湖北籍学生与非湖北籍学生之间有出现互相不理解甚至排斥的可能,学生的“地域型小团体”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高校复课之后,湖北籍尤其是武汉籍学生已经在家隔离了数月,但对于病情的恐惧很有可能让其他省份的学生害怕、冷淡甚至排斥湖北籍学生。学生的地域型小团体一旦形成,就会不同程度诱发群体性事件。外地学生返回湖北当地高校上课,学校管理力度必然会高于其他省份,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也会如此。湖北当地学生在长达数月的隔离期中,对于社区、街道的严格管理已经适应,但外地学生要重新适应湖北当地高校的管理模式。

教职员工同样面临心理压力大和情绪不稳定的风险,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强。承担着一线教学和管理任务的高校教职员工,面临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与大部分在职人员一样,教职员工的正常生活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职工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常不同的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一个班、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的年轻气盛、压力较大的学生群体。可以预见高校开学后教职员工每天要处理比往常更多、更为繁琐复杂的日常事务,包括测量体温、统计人数、控制外出等琐碎但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年临近考试期和毕业季都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段,今年的疫情会大幅度增加学校日常管理的难度。

教职员工工作负担重,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强。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既要按照常规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又要承担各项测量、统计等额外工作;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防范学生发烧、生病等各类意外情况的发生,工作负担很重,难以日复一日地保证耐心和工作质量的高效。同时,学生面对比以往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教师,难免会产生不理解、不耐烦、不配合甚至顶撞的情绪和行为,进一步加大教职员工的工作难度和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教职员工和学生各自面临巨大压力,难以保证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力支持。应急管理中,组织和人的因素比科学技术因素更为重要。应急管理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广大师生的自身素质,以及他们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这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师生返校是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经过了长达数月的隔离封闭,一方面由于疫情的严峻,大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大家在长时间精神紧绷之后,生活终于逐渐步入正轨,难免会有精神松懈懒散或者想要发泄的冲动。处在叠加压力之下的高校师生,很难保证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做到沉着冷静。

高校突发事件的触发因素复杂多样,防控难度大。高校内部的任何正常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基建、财政、学生集体活动、人际交往、住宿、奖惩、考试、论文发表、就业等等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外部因素也可能引发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影响、疫情在全球肆虐、美股多次出现熔断、原油价格下跌、个别国家战火不断等等事件,都有可能触发学生脆弱的神经。

湖北目前广受全国和全世界关注,任何一点事端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处在舆论中心点的湖北,一直都受到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密切关注。武汉红十字会不作为、李文亮医生去世、垃圾车运送猪肉等等,各类信息充斥网络,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很容易达到阅读量10万+。处在这样的舆论中心地带,开学后湖北省内高校的细微小事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滔天巨浪。

群体负面情绪是群体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各类社交媒体会进一步加速负面情绪的群体传播。负面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和社会性。传染性是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的过程。积累性是指,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传染,情绪在纵向上还会不断积累,尤其是负面情绪,会暂时隐藏累积。指导性是指,情绪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常常伴随着信息进行传播。情绪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不仅在于能够左右人们对所传播的信息的认知,还在于对行为的指导。个体处于不同的情绪中,对于同一信息的看法会有不同,相应的行为也会有差异。积极的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对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人很容易不顾后果地做出反常的举动。社会性是指,情绪通过传播交流,很容易变成群体成员的共同心理特征。因而个人情绪不仅仅会存在于个体自身或人际关系中,还会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经由社会化传播变成社会情绪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简单。高校师生普遍可以熟练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形成病毒式、指数式、核爆炸式的群体传播,使个人的负面情绪群体化甚至社会化。

群体负面情绪传播是群体事件诱发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个体受到外界压力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的情绪能够迅速传染给其他人,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负面情绪,并可能会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和升级。当高校内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各要素的负面情绪积累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很有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即疫情造成了高校师生社会心理脆弱,导致负面情绪产生;负面情绪通过在校师生所嵌入的社会网络进一步传播,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当负面情绪的累积超过了在校师生的容忍度时,可能导致个人或群体突发事件。

提前部署全国尤其是湖北地区高校疫情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随着国外疫情进一步发展,我国境外输入型病例增多,进一步增加了我国防控疫情的难度,全面清零的战线很有可能进一步延长。部分地区高校开学时间还未确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做好相关部署和人员安排,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团员的先进性,努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担当能力、展现政治素养,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抗击疫情、防范突发事件中,积极参与校园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提前部署全国尤其是湖北地区高校疫情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应对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概括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教育部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提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坚持的原则是: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预防为本,及时控制;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加强保障,重在建设。遵照国家和教育部应急预案中关于应对突发事件应坚持的工作原则精神,联合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迅速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在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的第一程序是启动应急预案,可见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编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助于高校决策者科学快速地进行决策、有助于高校管理人员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有助于突发事件全过程的应急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以包含确认事件等级、确定目标任务以及制定执行方案等内容。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体系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需要广泛动员学校的各级组织和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需要形成一个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快速反应、相互协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可以包含指挥决策机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综合协调机构(学校党委办公室牵头)、职能组织体系(如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等主要职能部门)、志愿保障系统(如后勤部、网络部、财务部、校医院等机构)、参谋咨询组织体系(如校内外专家)、群团组织(共青团、工会、志愿者协会、社团联合会等)。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是指,按照应急管理的需要,对各种组织、人员、信息、技术、物资、资金等应急要素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师生动员机制等。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编好“信息网”、安好“预警器”、做好“减压阀”。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在高校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夯实从团支部、团总支到校团委的各级团组织在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团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各级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使他们全程参与到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在全体学生返校前就开始组织动员、明确职责;在返校后积极承担各项学生管理事务,与辅导员有效配合,密切关注家人中有因新冠病毒去世、心理素质偏差、体质偏弱的学生。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介,构建一通到底的“信息网”,真正做到及时响应、及时动员,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最前沿哨所的预防与预警功效,让高校共青团成为疏导师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和提示突发事件到来的“预警器”,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可以协助学校进行校园管理和紧急救助。

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在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在团组织和团员之外,积极推动青年志愿者承担应急管理相关工作。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不信谣、不传谣。要求广大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起带头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加强对学生的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和普及,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防护、科学防护;另一方面,要守土有责,积极做好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信谣不传谣。

关心关爱辅导员、团委教师和心理老师,开学前开始应急知识的学习,提供心理专业支持。积极协调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研究机构、高校心理系专家,为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学生心理卫生、心理疾病简易诊断手册、突发事件应对方法等专业支持。在开学前就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与此同时,也要高度关注这些一线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建立有效的求助帮扶机制。

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分批次组织师生开展户外运动,缓解师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对于轻到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坚持有效的运动具有与口服抗抑郁药物相同的效果。对于具有焦虑、紧张、悲伤情绪的师生来说,30分钟以上的户外运动可以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全面参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项法律法规,总结本次抗击疫情实践经验,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积极推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立法,没有一部综合性的专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来统一指导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修复。现在可以查到的有《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以及2009年教育部根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教育系统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这些法规都是重要的学习、参考文件。在全面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整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总结本次抗击疫情实践经验,积极推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出台。

【作者单位: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

参考文献

[1]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责编:蔡圣楠 / 董 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