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区健身事业如何得到长足发展

【摘要】当前,全民健身需求被极大地激发,掀起了一场全民健身的热潮。作为国家最基层的组织形式,社区有义务和责任为全民健身提供管理和服务响应。当前,我国社区健身发展存在中青年群体参与度不高、供需结构性失调以及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社区应加强宣传力度,充分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着力解决社区健身的供需矛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社区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区健身 供给侧改革 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发展社区健身有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顺利实施,社区应当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疫情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健康这个话题。根据“刺激—反应—响应”的基本逻辑,一场全民健身的热潮很可能就此掀起,人们今后的健身需求如何满足,以及如何引导、如何评估等问题被提上日程。

国家对全民健身十分重视,2014年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出台发展全民健身的顶层方案,即《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从法律法规层面规定了全民健身的目标、要求、内容以及举措。作为国家最基层的组织形式,社区有义务和责任为全民健身提供管理和服务响应。

社区健身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活的具有一定文化和组织形态的社会成员所开展的体育活动。这里的“社区”有两层含义:一是居民生活形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活的社会成员集体,是开展社区健身活动的主体;二是基层组织管理形态,如街道管委会或居委会等,不仅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基层单位,也是社区健身活动开展的组织保障,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更为重视。受疫情影响,全民健身需求被极大地激发。《皇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守护健康的基本原则。社区是居民8小时工作外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健身行为发生的常态空间,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社区健身有利于人们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防治未病、提高免疫力,有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青年群体参与度不高、供需结构性失调、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是社区健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青年群体参与度不高。当前,社区健身参与人群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结构,不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健身锻炼不足是主要原因。健身参与度不高的主观因素是中青年的健身意识不强。由于工作压力大、社会责任重,中青年即使有业余时间,也忙于各种应酬。健身参与度不高的客观因素是社区健身设施不能与中青年的需求相匹配,如收费场所费用高昂且不灵活等,使得中青年群体逐渐丧失健身的兴趣。

第二,供需结构性失调。一是健身设施总供给方面。虽然社区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据《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二是空间结构方面。目前,我国健身设施分布呈现东部多、市区多、院校多,而其他地方少的区域差序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健身场所和设施布局相对较多。靠近市区社区选址的体育馆、球馆等场所虽然价格较高但仍一票难求,而地处偏僻的一些场所门可罗雀,一部分为大型体育盛事专门建造的体育场所甚至于长期闭馆。院校的体育设施占我国体育场地的60%以上,但其开放率不到30%,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可窥一斑。三是健身器材设计和安装方面。部分健身器材的设计和安装不符合人体科学。比如,小区里常见的健身器材大多数为金属制品,冬天摸上去冰冷,极少有人愿意使用。另外,它们往往被安装在露天场所,日晒雨淋、锈迹斑斑,影响使用体验。

第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社区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不足,造成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不高。比如,宣传工作不到位,不能刺激健身需求;盲目照搬健身项目,无法因地制宜;借力社会组织不足,难以精准对接居民健身需求(尤其是球类运动);等等。另一方面,缺少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形成社区健身发展的瓶颈。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健身咨询、技术讲解、心理调适、紧急处置等方面无法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发展社区健身,要充分激发居民健身热情,解决社区健身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务能力

20世纪90年代,佩里·希克斯提出整体性治理模式,即立足公共利益,协调各种组织和机构,通过制度化途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解决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结构性失调问题。基于这个逻辑,可以提出社区健身发展路径。

加强宣传,充分激发居民的健身热情。第一,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居民宣传正确的健身理念,使其摒弃“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理念,尤其要加强对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引导,提倡“防治未病”。第二,加强对居民健身的科学指导,鼓励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合适的健身项目,以提高身体素质。第三,增强居民爱护社区健身设施的道德意识,使其养成自觉爱惜健身器材的良好习惯,确保更多的居民共享公共健身服务资源。第四,鼓励居民形成良性的健康消费观。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高歌猛进,而消费总体上处在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的阶段,容易导致健身消费盲目跟风。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健身供给侧改革,解决社区健身的供需矛盾。第一,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社区健身活动项目的空间布局,坚持以资源集约化为基本原则,在掌握区域范围内已有健身资源的前提下,增设健身场所和设施。第二,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社区的健身方式,使社区健身因地制宜地差别化发展。同时,有序推进院校健身场所和闲置健身场所的开放,因地制宜地开发健身产品,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第三,寻求社会化健身资源供应合作,弥补现有健身资源的不足,满足一部分居民的高质量健身需求。第四,不断改进健身器材的材质和安装方式,为居民提供富有人性化的硬件设施。

创新治理能力,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社区健身事业健康发展。首先,构建服务型社区。应建立和完善社区健身法律法规,鼓励社区进行绩效考核,健全奖惩机制,在制度上保障居民的健身权利。其次,借助社交媒体、预订平台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提供预约、使用中以及使用后服务,掌握健身场所的使用情况。最后,破除社区健身人力资源瓶颈,形成多方位的服务人才体系。可以聘请专业的社区健康指导员,构建社会组织或人员服务社区健身的“社区+市场”机制,提升社区健身造血机能,确保社区健身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为合肥工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薛云:《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的现状与策略研究》,《安徽建筑》,2019年第10期。

②易剑东:《当前中国体育改革的批判性思考》,《体育学研究》,2018年第2期。

责编/刁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健身事业  

相关新闻